蔣晗
摘要:摘要:股東查閱權作股東知情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行使規則不僅體現著公司法的立法目的,也是股東和公司利益尺度平衡的體現,但立法過于原則化使得這一尺度趨近模糊,后續出臺的的司法解釋對于諸多環節的可操作性也并沒有起到準確規范的效果。股東查閱權的訴訟問題是需要基于立法的價值判斷和對于當前司法救濟現實需求確定的。為此,在司法實踐中,應運用舉證責任分配理論、公司法體系性解釋理論、公司股東知情權保護理論與限制理論進行多方位的綜合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探究有關股東查閱權糾紛中證明責任分配的具體規范。
關鍵詞:證明責任;股東查閱權;利益衡量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416813
一、前言
在公司法股東知情權訴訟中,股東查閱權糾紛案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對于法院和當事人來說,都是非常難處理的案件。《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了,股東行使查閱權的范圍、程序以及公司可以拒絕股東行使查閱權的情況,但該條規定十分抽象,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尤其是訴訟程序問題的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本文采用證明責任原理和利益衡量的方法,對股東查閱權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一、公司法和公司法領域證明責任規范的關系
(一)證明責任的概念及性質
目前理論界對于證明責任概念,主流觀點是其具有兩種含義,分別是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和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指的是訴訟當事人對于其主張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是當案件要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狀態時,不能提供有效證明的一方當事人所應承擔的不利后果。行為責任在大陸法系國家被稱為主觀的證明責任、形式的證明責任或者是證據提出責任,行為責任概念在大陸法中根深蒂固,是因為其與民事訴訟的實際過程相契合,它從當事人提供證據活動的角度來觀察、分析證明責任,動態地反映了證明責任的訴訟內容。
關于證明責任的性質,筆者比較認同“風險說”的觀點,即證明責任是法律對于特定的要件事實舉證不能時所進行的敗訴風險分配。在案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狀態下法官將證明責任作為裁判的依據并且是獨立于當事人訴訟活動而發生作用的,因此性質應當是法定的訴訟風險分配。最高人民法院為便利當事人訴訟而制定發布的《民事訴訟風險提示書》將舉證責任專門列入,也表明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證明責任是法定的訴訟風險分配觀點是肯定的。
(二)證明責任的分配
凡持積極主張的當事人,應就權利發生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予以證明;凡持有消極主張的當事人,必須為權利障礙法律要件、權利消滅法律要件或者是權利制約法律要件的存在的事實負證明責任。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也規定道:“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三)證明責任規范是公司法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出現實體法要件事實真偽不明的時候,通過證明責任判決的風險分配只能是來自于實體法并且投身于實體法中,依據適用法律的材料不同,存在著各部門法自身的證明責任規范。由于案件要件事實在庭審終結前可能出現真、偽、或是真偽不明三種狀態,法官在這三種狀態下進行裁判時,最終都應該依據來自實體法的法律規范。公司法的證明責任規范應當是對公司法項下的要件事實可能出現的真偽不明的情況而進行的風險分配,更是訴訟當事人之間分配事實的真偽得不到證明所產生的敗訴風險,而能否正確地分配這種敗訴風險,又直接關系到實體法的立法目的能否在訴訟中得到正確實施。
公司法追求的價值目的,筆者認為應該是穩定市場,合理界定公司自治與司法救濟的關系。股東與公司的內部關系以任意性規范為主,外部關系以強制性規范為主,經濟糾紛的解決充分利用公司內部救濟來解決,使訴訟成為解決公司法領域糾紛的最后也是最權威的一條途徑。同時,強調利益均衡原則,保護各方利益,建立健全股東、公司、債權人這三方的利益實現機制和保護機制。如今的立法也越來越有意識地通過強化法律的可訴性來適應并推進這一有意義的制度變遷,如果不能合理解決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公司法就難以實現保護中小股東權益、保護債權人權益的立法目的。所以證明責任規范是屬于實體法的,是公司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股東查閱賬簿權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分配
賬簿查閱權是指股東對公司的會計賬薄、會計憑證類和有關原始憑證進行查詢、閱覽或復制的權利。有學者認為對于財務賬簿的查閱權,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了其行使方式,即原告股東在訴訟中應當舉證證明:(1)原告是被告公司的股東;(2)原告己向公司提出要求查閱財務賬薄的書面請求,并在該書面請求中已說明查閱財務賬薄的目的;(3)公司拒絕了原告的查閱請求,或是公司沒有在法律規定的十五日內給予股東書面答復并說明理由。在這類案件中,應由作為被告的公司承擔對其拒絕的理由的舉證責任。《公司法》沒有直接規定查閱原始會計憑證案件的舉證責任,但根據“舉輕以明重”的法律適用原則,對會計憑證的查閱條件無疑應當較財務賬薄更加嚴格。從舉證責任的角度來說,原告股東請求查閱被告公司的會計憑證,應當由股東承擔其請求查閱的正當性目的證明責任。
筆者認為,公司法第三十三條其實并沒有對正當性查賬目的作出明確的舉證責任,股東應當說明查賬的正當目的與公司應當說明股東具有不正當目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從該條款的整體語境分析,并不能絕對地肯定或者否定任何一方的舉證責任,全有或全無的舉證責任分配結論都很難說服訴訟雙方當事人。在司法實踐中應當通過舉證責任分配理論、公司法規范體系性解釋理論、公司股東知情權保護與限制理論的多重視角進行綜合判斷。
首先,從股東查閱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理論的角度分析,必須要區分提出責任與說服責任。提出責任是指股東在查閱權訴訟過程中應當向法院提出證明自己掌握查閱會計賬簿正當性目的的基礎證據。這是是否支持股東行使賬簿查閱權具有正當性目的這一法庭審判焦點的第一步。如果股東未能提出初步證據,證明其股東查閱權的行使具有正當性目的,視為股東未向公司說明正當目的,查閱權糾紛將不能得到司法的救濟,因而股東無權行使查賬權。在股東已提出上述的初步證據的前提下,公司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承擔說服責任,即提出充分的證據反駁股東之前提出的初步證據,證明股東不存在正當目的,否則,公司的抗辯請求就得不到支持,會承擔不利的訴訟結果。然而,證據的提出責任與說服責任的證明標準并不相同,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的第八條明確了不正當的目的的具體情形:(一)股東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公司主營業務有實質性競爭關系業務的;(二)股東為了向他人通報有關信息查閱公司會計賬簿,可能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三)股東在向公司提出查閱請求之日前的三年內,曾通過查閱公司會計賬簿,向他人通報有關信息損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四)股東有不正當目的的其他情形。股東正當目的的提出只要達到可能性的標準,后者則必須達到高度蓋然性。
其次,對于股東行使查閱權正當性目的的舉證責任問題的解釋性分析,不應該將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獨立起來理解,必須結合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的整體語境。公司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并沒有具體地指出應該由誰承擔股東行使查閱權正當性目的的舉證責任,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來,公司法解釋的適用問題解決不能僅局限于文字意義的解釋。公司法第第三十三款的前款規定了股東的實質義務。股東應當向公司解釋查閱會計賬簿的正當目的,此舉在程序中轉置為先行證明義務;公司法第三十三款的后一節是對公司實體義務的要求,公司應告知股東其查賬請求存在不正當目的,在程序中轉置為后續證明義務。因此,我們不能絕對肯定或否認公司與股東哪一方應該承擔舉證責任
第三,從股東知情權保護與限制雙重目標價值的基礎定位,也能夠推斷出股東與公司雙方在查閱權正當性目的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上,可以依據時間順序來分擔證明責任和訴訟風險。基于此類訴訟中保護中小股東權利的價值判斷標準,修訂后的公司法拓寬了股東知情權的行使范圍,但應當明確在股東賬簿查閱權層面,行使知情權的必要性與合理限制必須首先得到考慮。這中間最有實踐價值的制度設計就是要求股東向公司說明行使查閱權的正當型目的。所以如果完全排除股東的舉證責任,可能助長股東權利的濫用,不能與公司法合理限制股東知情權的價值追求相符合,可能打破訴訟程序運行與實體價值的平衡。然而,股東知情權保護與限制是統籌安排于各個技術性制度內部的,股東的查閱權正當性目的的舉證責任不能由完全公司股東一方承擔,其主要義務當由公司的一方承擔。因此,在股東承擔舉證責任后,公司應當承擔說服責任,否則就要承擔訴訟請求不予支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