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 要:隨著經濟和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很多企業因為沒有正確處理稅法、會計的差異,會多繳或少繳相應的稅款,給企業造成風險。財務人員應該關注稅會差異,提高企業會計與稅務處理水平,以便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對企業更有利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的稅收繳納壓力巨減,然而同時也給公司的稅務會計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和風險。因此就導致我國需要加快本國研究的步伐,并積極對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借鑒,在其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以此來更好的減少在錯誤路徑中探索的時間。
關鍵詞:稅會差異;溝通協調;風險管理
引言
稅會差異的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數人認為主要是由于稅法和會計核算制度本身差異導致的,一方面稅法要求所有納稅人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進行稅務核算并交納,而另一方面納稅人則需要根據會計核算制度的規定展開會計處理工作,這就導致了稅會差異的出現。財務人員應該認真研究稅會差異,避免企業少繳或多繳稅款,本文以稅會差異為切入點進行分析,以期能規范涉稅行為的同時保證企業的合法利益。
一、稅會差異產生原因
(一)“謹慎性”導致稅會差異
企業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時候,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必須保持必要的謹慎,不高估資產,也不低估費用,需要財務人員運用大量的職業判斷,通常出于謹慎性考慮,都會少計收入,多計費用,如果稅法認可,必然導致稅收減少。所以對于沒有實際發生的,根據職業判斷來計提的減值準備,如壞賬準備等,稅法都是不認可的。稅法具有法的嚴肅性,對任何涉稅事項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不能估計。
(二)“權責發生制”導致稅會差異
企業按照“權責發生制”進行核算時,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應負擔的費用,不管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期確認;不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這就有可能帶來大量會計估計,當會計估計不利于稅收保全時,稅法就會做出相應的措施。
(三)制定的目的不同導致稅會差異
稅法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征稅,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是宏觀調控國家經濟利益分配的手段;而企業會計準則規范的是具體的會計核算,滿足管理者、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等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需要。
二、稅會協調建議
(一)宏觀協調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按照財政部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來確認、計量,但是否納稅、納多少稅應該是由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稅法來規范的。在納稅申報時,就會出現稅會差異。從宏觀上講,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主動溝通協調是稅法、企業會計準則協作的重要前提。比如,對于會計準則中的謹慎性原則,提取的合理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其實是體現了資產的真實狀況的,但稅法為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一概不允許稅前扣除,導致企業稅收負擔加重,兩個部門應積極協調,保證雙方的利益。另外,企業應該配合稅務機關提供所需的會計資料,加強信息披露,節省稅務機關的監察成本。
(二)企業協調
比如財稅〔2014〕75號文規定,企業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可以一次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因為同一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那么企業固定資產確定的標準是多少呢?如果企業追求當前利潤指標,可以適當降低固定資產標準金額,分期計提折舊。如果企業目前盈利,想延緩稅款繳納,可以規定不超過5000元固定資產一次性進入費用。另外比如業務招待費,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按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千分之五。
(三)納稅調整法
增值稅是按月(季)計征,月(季)末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應納稅額并申報繳納,需要納稅調整的項目,應按照稅法規定的計稅基礎計算應交的相應稅費;企業所得稅征收實行按月或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多退少補。企業在報送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時,需要針對稅會差異,依據稅法及其相關規定,逐項進行納稅調整,調整過程和結果通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及其相關附表加以說明,對不合法、不合理的會計處理,稅務機關有權再進行納稅調整。
(四)完善稅會差異風險管理體系
針對企業稅會差異風險的發生,影響了企業稅會差異處理的效率,嚴重時甚至會帶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企業應結合自身經營的實際,利用企業稅會差異信息化系統,完善企業稅會差異風險管理體系。一方面,企業稅會差異風險管理,應在原有的風險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細化完善企業稅會差異風險管理的具體細則,并嚴格要求會計處理人員嚴格按照制度進行執行落實,以實現企業稅會差異管理的責任分工明確。另一方面,企業稅會差異風險管理,應與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審計工作進行有效的配合,通過有效的內部監管,及時發現風險、防范風險,保障企業的經營利益。
(五)加強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設
我國財務信息披露制度需進一步完善,應加快針對稅法和會計法差異研究的信息披露建設工作。目前,除上市公司有明確的信息披露規定外,其他公司并無任何可以遵循的法規。稅務機關難以通過當前的會計報表獲得全面、客觀的財務信息,部分企業甚至準備多套財務賬以應對不同的管理機構,降低了納稅主體與管理部門之間的可信度,加大了信息的獲取成本。同時,涉稅信息的非公開性,導致稅會差異的研究難以獲得大數據支撐,進一步探索變得困難,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將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優勢縮小稅會差異的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稅法和企業會計準則存在一定關聯,同時也有差異,財務人員從應該站在稅務角度去深入認識企業會計準則,稅務工作人員也可以從會計角度去領會稅法,相輔相成,規范會計核算、依法納稅,保證企業經濟利益。通過上述對稅會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協調建議的具體研究,可以有效彌補我國當前對此領域的研究空白,進而促進我國的研究進程,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華.法律制度與會計規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3]林楓.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研究[D].廈門大學,2006.
[4]石璟.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及協調問題研究[J].財會學習,2016(7):112-113.
[5]張道響.基于會計政策選擇的企業所得稅納稅規劃探討[J].納稅,2018(29).
[6]邵鋒杰.新收入準則下收入確認的稅會差異[J].現代商業,2019(3):160-161.
[7]張曉華.增值稅稅會差異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