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體性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是高校工會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廣大教職工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有利于增強教職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教職工的交流、溝通,有利于增強教職工的凝聚力。大力加強高校教職工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對推動全民健身、改善教職工的健康狀況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教職工 體育俱樂部 健康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傳統模式高校工會群體性體育活動已無法完全滿足教職工的需求,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制約因素較多,開展情況良莠不齊,未達到開展活動的實際意義。寧夏師范學院作為寧夏唯一一所師范本科院校,在適應和迎接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廣大教職工在教學、科研和學習上存在巨大壓力。本文研究旨在更好地推進我校教職工群眾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積極構建我校教職工群眾性體育活動模式,提高教職工的健康水平。通過調查和分析,了解教職工工作之余參與體育活動現狀和模式,并有針對地提出建設性意見,為構建我校教職工群眾性體育活動模式提供理論依據,也為學校工會組織教職工群眾體育活動和廣大教職工合理安排業余生活提供參考依據。
一、我校工會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現狀
目前我校教職工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現狀不盡人意,教師群體普遍存在教學工作忙、科研任務重、閑暇時間少、身心負擔較重、健康狀態較差的狀況。群眾性體育活動現狀主要表現如下:
1.大型體育活動為引導
學校工會與體育學院聯合舉辦一年一屆的田徑運動會。但由于該運動項目與運動強度相對較大,對于參與者運動技能、體能要求比較高,平時難以開展,教職工參與程度和覆蓋率不高。(比如:2018年教職工運動會,全校有近200人報名,參與率不足30%)。
2.品牌傳統活動為協助
將體育活動建設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品牌傳統活動。如,以三八節、教職工排球聯賽、羽毛球乒乓球賽等傳統項目為契機,專題組織“登山活動、健步走、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這些項目趣味性較強,參與人數較多,最大的優點是提高教職工樹立健身鍛煉的意識。
3.日常體育活動為驅動
日常體育運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球類項目和趣味交際類項目,球類項目較受男性教職工的喜愛,特點是運動量較大、對抗相對激烈,并且對場地器材、參與者的身體素質以及體能要求較高,如,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趣味交際類項目深受廣大女性教職工的歡迎,相對比較溫柔,運動量較小,對參與者的柔韌性、協調性要求較高,如,瑜伽、廣場舞、健身操、健身氣功等。
4.社團體育活動為補充
學校教職工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參加排球、籃球、羽毛球、足球、攝影等社團。但是由于高校教職工承擔著教書育人、教學科研等艱巨任務,活動時間與工作相沖突,日常活動難于開展。
二、我校傳統模式下群體體育活動開展的影響因素
目前開展我校群體性體育活動主要采用傳統模式,是以學校工會為主體,召集各分工會統一參與繼而組織的體育活動,其特性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影響因子較多,對教職工體育鍛煉具有較強的制約性。
1.組織者思想認識上的影響因素
隨著國家體育事業的強力發展,體育活動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和認可,但在我校的土壤上并未真正的扎根、發芽,領導對體育活動開展的意識一直處在可有可無的狀態,認為體育活動就是“玩兒、耍兒”,而且還容易受傷,影響正常工作。因此,將體育活動當做是一種負擔,即出現了能不搞就不搞,必須得搞的降低難度、縮小規模、減少項目,根本不考慮效果和實踐性,并未真正的把體育活動的意義與工會的工作任務和使命聯系起來,現實中與教職工的實際需要出現脫節。
2.組織活動形式上的影響因素
目前,我校工會所組織的群體體育活動一般還是以各單位和分工會為一個群體開展個人項目對抗為主的比賽,或是如排球、羽毛球、健步走等固定群體項目,缺乏新意和創造力,沒有形成良好的創新體系和機制,沒有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無法形成創而可行、行而有效的新策略,仍然用最為原始的方式,即依靠體育教師或體育骨干組織、策劃各項活動,完成“賦予”工會的使命。
3.組織能力上的影響因素
高校工會開展體育活動,多是以委托體育教師或體育骨干組織為主,工會職員為服務、監督為輔。而這種方式在活動的開展中具有較強的不確定因素:一是,專職教師的工作性質,無法全身心的投人到工作的開展上來,極易造成實施過程中漏洞,降低活動開展的效率;二是,在執行過程中工會職員與體育教師或體育骨干對接上概念的求同存異,極易造成在執行過程產生偏差,降低活動的效果。
三、俱樂部模式下我校開展教職工體育活動可行性分析
1.體育資源提供保障
我校體育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組成:一是場館器材等硬件資源,包括學校現有的田徑場、體育運動訓練館(教職工體育活動中心)、籃球場、排球場、氣排球場、網球場,體操館、健美操館、武術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及未來要建的體育場館和與之相配套的器械設備等。二是人力資源,包括體育管理、教育人才資源等,而體育管理、教育人才資源主要指參與學校體育教學群體訓練等活動的體育教師、工人及干部。隨著學校的快速發展,學校的體育資源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目前學校場館面積條件相比周邊社區和學校,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場館相對較多、較全,器材設施相對良好。主要表現在:一是硬件資源逐步增多和改善,即可利用的場館器械等設備逐步增加,硬件資源量的擴大,規模的發展,能為學校的體育教學、群體活動、競技體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隨著全民健康理念的深入,社會及學校又提供了大量的對這些硬件資源消費使用的需求群體,應積極探索與發展,一方面保證其產業化發展,形成以體養體和公益化的有機并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硬件資源,積極設立教職工體育俱樂部,關心教職工的身體健康。我校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作為培養基層師資人才的教育基地,有著一批相對較為固定、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體育專門人才,他們是受過良好的體育專業及教育學、心理學培養培訓的體育教師和專家,其工作性質長期以大眾體育為重點,同時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需要,其項目要求搭配科學合理,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年齡及身份的教職工運動強身健體需求。
由于經濟水平、科技水平、文化傳統觀念等方面的制約,我校教職工體育俱樂部開展得不夠普及,發展較為緩慢,但也在逐步興起。2018年,根據學校實際和教職工需求以及運動項目特點,教職工通過申請,先后成立了教職工羽毛球俱樂部、排球體育俱樂部、籃球體育俱樂部、足球體育俱樂部。教職工體育俱樂部具有個人余暇性以及由之衍生而來的高離散性、強自由性的特點,根據教職工不同體質,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體育愛好以及現有硬件資源等進行項目設置的原則,鍛煉內容應符合非競技化、文體一體化、趣味性的特點。
3.逐步配備專職體育指導員組織體育活動
工會開展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應具備專業知識、組織編排能力以及突發事件的應對力。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內的體育人力資源,調動體育學院教職工的骨干力量,形成專業指導團隊。另一方面要培養基層工會的專職體育指導員,加強專業知識培訓,以提高工會組織體育活動的能力,提升工會系統組織體育活動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4.擴大教職工體育俱樂部經費來源
教職工體育俱樂部經費來源主要靠學校工會活動資助、俱樂部自籌資金來解決,另外可以多方位、多渠道爭取學校政策支持創收經費,依靠社會捐助來籌集,比如俱樂部在高校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可面向社會開展有償開放與服務,與社會建立協作機制,互動、互補和互助,實現資源共享,尋求企業贊助或利用本校的體育資源與社會其他單位合作組織活動,舉辦培訓班或者場地限時出租,從而為教職工體育俱樂部提供部分經費。當然在教職工經濟能力允許的前提下,俱樂部可向會員收取少部分會費,以解決俱樂部的必要開支。學校應在場地、運動器材設施上為教職工體育俱樂部正常開展開綠燈,免除水電費、場地費等一些費用,為俱樂部節約開支。
結束語
在國家鼓勵全民健身的熱潮下,高校要加快教職工體育俱樂部活動的開展,讓活動下基層,擴大活動覆蓋面。工會組織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開展中,要推陳出新,確保活動的實效性和多樣性;要具有摒棄和揚棄的精神,放棄不利于發展的東西,實現不破不立,創造有益于教職工身心發展的新思路、新策略、新格局,為工會服務和促進教職工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提高俱樂部模式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而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出工會的組織優勢,推進教職工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
參考文獻:
[1]盧先吾.全民健身大全[M].北京: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2]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孫秋云.文化人類學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袁國偉(1977—),男,漢族,寧夏固原人,寧夏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群眾體育及排球教學及訓練。
基金項目:
2019年寧夏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基金資助(課題名稱:俱樂部模式下高校工會群眾體育活動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NXSFYB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