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摘 要:從1980年代開始,城鄉關系松動,農民工的需求大增,并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民工潮”現象,然而,從2004年春天開始,我國東南沿海的一些企業,特別是以東莞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突然招農民工很緊缺,甚至都招不到工,這一現象被媒體稱為“民工荒”。就按照當前的狀況,企業的招工難和農民工的就業難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時,“由于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工作劇變,個體原本線性化的職業生涯歷程變得曲折、波動和難于預見,但就業能力是決定就業問題的核心與本質的問題”[1](楊凡,2011)。最后,需重視農民工的供給和需求問題,使得市場迸發出更好的活力。
關鍵詞:農民工 勞動力 供求關系 就業
一、現狀
從我國的產業結構來看,對農民工需求量較大的產業部門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部門。從投入產出效率的角度,這些部門大都對年輕勞動力存在巨大的需求,主要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農民工精力充沛,他們大都是剛剛踏入社會,沒有過重的生活負擔,易于管理,勞動成本比較低。從現狀農民工的年齡結構來看,農民工的供給主體是較年輕的群體,但是4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民工供給在年齡結構上趨向老化,年輕勞動力的供給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凸顯了年輕勞動力的供給不足。。此外,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我國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的期望,使得家長竭盡全力想讓子女獲得更多的教育,農民子弟的受教育程度變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年輕勞動力的供給。從農民工的文化構成來看,主要以初中文化為主,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的和外出農民工的文化程度都相對較高,表明青年勞動力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城鎮勞動力市場上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專業工人,年輕農民工社會工作經驗少,年長農民工學習能力低,都較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結構的逐步轉型和升級后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部門,從而使得有效勞動力的供給大打折扣。
二、相關文獻綜述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通過探索城鄉推拉力的因素對農村農民工的供求做出了貢獻,其中包括(1)拉力因素:即考察了城鎮化進程、致力于城市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及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完善等因素。例如:程名望、史清華、徐劍俠[2](2006)認為,城鎮的拉力,特別是城鎮工業技術進步,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動因。(2)推力因素:即考察了農民工及農村自身的影響(如制度、完善市場信息)等因素。例如:劉純彬[3](2005)探討了農民工在轉移的過程中與城鎮化之間的協調關系,提出通過建立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勞動保護制度、農民工工會制度、農民工養老保障制度、規范勞動環境,改善農民工子女教育、改善農民工住房等舉措,達到城鎮化與農民工轉移在發展中的協調。以上都是基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框架理論中進行的不同分析,而對于農村工的主體認識也是基于90年代。那么,本文認為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未來的勞動力供求研究中可以圍繞于新生代農民工這一主體來展開,進行相應的調查研究和實施對策,為這一領域提供一個思路。
三、研究展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更是我國未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供給主體。高一蘭[4](2016)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遷移現象很不同,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框架下和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相關制度安排下,農民工流動及其融入的兩種遷移模式長期并存,因此,研究新生代農民工這一主體對勞動力供求的影響會更滿足生產、符合時代要求。
3.1從管理者角度出發,新生代農民工教育體系構建
本文認為在未來的研究方向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結合新生代農民工實際情況,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和教育體系作為未來研究的命題。如:將現代遠程教育融人終身教育體系,利用新媒體將知識和技術傳播給新生代農民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教育和培訓的可獲得性減少其來自時間的學習壓力,實現彈性學習。(2)另一方面,可以將政府對其的具體管理制度作為未來研究的命題。如:企業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的培訓項目管理制度,對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進行完善,確保承擔起培訓任務的院校以及具有培訓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到農民工培訓中,切實強化培訓質量。
3.2從農民工自身角度出發,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2016年至今,黨中央多次提到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1)管理者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企業文化培養可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命題。如:作為管理者,在推行工匠文化的時候,一定要親力親為、以身作則,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腳踏實地,讓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借助與工匠精神有關的儀式,分享與工匠有關的案例,開展以工匠為主題的研討會、技術比賽等活動。(2)可以將新舊農民工的學歷水平、自身素質、文化涵養等對比,從而培養更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未來的研究命題。如: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一代農民工所需關注的重點也應該有所改變。新老農民工要互相交流,既要發揚老一代農民工的工匠精神、敬業精神,也要發揮新一代農民工的創新、互聯網思維。新生代農民工既要嚴謹細致,又要勇于思考、敢于創新,做出更多更好的高質量產品。(3)可以將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文關懷,企業氛圍等作為未來的研究命題。消除職業歧視,讓工匠精神立起來。如:在崗工作的一些技術員工以及一些普通員工真正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同時可以在物質上、精神上能更好的發展。勞動的人是最光榮的,那么他的工匠精神才有生長之基,才能發揚光大。再如:在基層建筑行業,各類技校有極強的專業性,培養專業人才,同時也要教導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要強化職業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技校學生在錘煉技能的同時,將“創新基因”深植于心。
注釋:
[1]楊凡.員工就業能力與職業生涯成功的關系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2]程名望,史清華,徐劍俠.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與障礙的一種解釋田.經濟研究,2006.(4):68-78.
[3]劉純彬,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鎮化如何協調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05,05:30-36.
[4]高一蘭.人力資本、制度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