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中國現代消防隊最早建立的城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02年,袁世凱將保定新軍3000人改編為巡警,派駐天津,組建了天津南、北段巡警局,同時成立了南段巡警總局消防隊。1904年,南段巡警總局制定的《天津巡警現行救火章程》,對火災現場指揮、地段處理、非常火災需設特別警報等問題都作了具體規定。宣統年間的《直隸省城警察救火章程》,又進一步細化了專業消防警察的職責,尤其針對火場組織指揮中出現的新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上述兩個《章程》的制定與實施,使消防警察制度初步完善,對發展近代中國的消防事業做出了有益貢獻。
起火報警敲鼓樓之鐘
當時,為及時發現火情,消防隊利用高層建筑瞭望火警,還修建了瞭望塔。1904年,南段巡警總局制定的《天津巡警救火章程》中規定,將鼓樓之鐘作為警鐘,一旦發現火情立即擊鐘報警。位于官銀號和府署后兩個瞭望桿上的消防隊員聽到報警鐘聲,分別變換旗(白天)、燈(夜間)顏色,來通知失火地段方向,便于迅速組織撲救。
為便于識別,旗、燈用各種顏色進行了區分。如果是東路有火情,則晝懸綠旗,夜懸綠燈;南路是晝懸紅白旗,夜懸紅白燈;西路是晝懸白旗,夜懸白燈;北路則晝懸紅旗,夜懸紅燈;各國租界晝懸白黑旗,夜懸白黑燈。這樣就能通過變換旗語和點燈熄燈的方式指揮救火了。
“粥棚大火”釀成慘劇
早在清朝康乾年間,天津衛因地處漕運要地,商賈聚集,人口激增,火災也隨之頻起,很多士紳便牽頭創辦了水會。但在那時,因設備簡陋,一遇火警,需遠去各河取水,加之城廂街道狹窄,交通不便,每次火警發生,火焰乘風而起,多會形成大面積火情。
最慘的一次火災是“粥棚大火”,發生在1878年冬季。當時,河北省一帶受災饑民逃難到天津,一些被救濟的婦女、兒童寄宿在粥廠席棚中。這個粥廠占地長不足33米,寬只有26米,搭建了四排席棚,棚內鋪有許多稻草。1878年1月6日黎明,粥廠起火,火借風勢立即燃燒。火起時,粥廠主管不僅不盡力相救,反而將僅有的一扇門反鎖。大火燒死婦女、兒童2000余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后,由意大利人招募八十名華人組建了官辦救火會。1902年,清政府在本市金鋼橋以南地區,成立南段巡警總局,救火會開始從外國人手中移交我國監管,改稱南段巡警總局消防隊。
1935年南市大火
天津南市清和大街“三不管”開洼內,有華商公會設立的男女粥廠各一處,明德慈善會設立的暖廠兩處,于1935年2月14日凌晨二時許,突然起火,經消防隊撲救,至三時余熄滅。此次火災燒掉大小席棚八座,燒死暖廠收容的男女貧民151人,其中婦女5名,孩童3名。死者焦頭爛額,慘不忍睹。
維多利亞花園內的消防鐘
維多利亞花園內的消防鐘,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德國制造,清光緒七年(1881年)放置在海光寺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后被英軍掠至維多利亞花園內,為外國租界區提供火警警示。1919年,為建立維多利亞花園內的英軍紀念碑,此鐘移至南開大學,天津淪陷期間被日軍毀掉。
置辦泡沫滅火機滅火
那時候,消防設施還不發達,一旦有了火警,消防隊如何施救呢?1904年,《天津南段巡警總局現行章程》對火災現場指揮、火情處理、非常火災需設特別警報等都做了具體規定。清宣統年間的《直隸省城警察救火章程》又進一步細化了專業消防警察的職責,尤其針對火場組織指揮中出現的新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這些《章程》的制定與實施,對近代中國的消防事業做出了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城市發展,天津消防隊的人員數量和滅火裝備也隨之提升。1910年,消防隊開始在老城廂裝設消火栓。日本侵華期間,基于社會客觀環境需要,天津消防機構已經分設八個分隊,五個派出所,三個瞭望臺,共有官警三百四十四名,機車二十輛。上世紀四十年代,還置辦了可以使用藥沫的機槍一架,用于撲滅汽油火災等。
“救人先于救火”延續至今
《北洋公牘類纂》記載了天津消防警察的職責,比如,火災現場警察如何救護難民;大火熄滅后派員在火場檢查,查明起火原因呈報總局等。據史料記載,當時失火現場就設有警戒線,線內不準車馬及閑人進入,為的是保全受難者性命并及時搬運財物。規定火災發生,人命與財物不能兩全情形下,必先人命而后財物。今天,消防隊出警,依然遵循“搶救人命重于救火”的原則。
那時還規定,夜里失火,凡一里以內居民必須在各自門首點燈以便救援者奔走救護。上風半里下風一里的居民,必須在各自門外備置木桶盛水備用。為了阻斷火勢蔓延,凡處在下風口的房屋,一經消防隊審定必須拆除的,不論官產民產皆立即拆毀。
(天津消防北辰支隊雙青中隊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