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一、研究背景
“活力課堂”是我校課改中重要的載體,有效的小組討論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完成學習任務為課堂學習的組織形式。通過這一形式,促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發揮學習的主體性,學會思考問題、合作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觀察到,多數小組討論效果并不理想,流于形式,并未發揮探究學習的作用,常處于低效或無效狀態。
二、小組討論學習的理論基礎
學生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而合作學習模式并非源于某個人的理論或單一的學習方法,它的根源要追溯到古希臘,它的現代發展是沿襲了20世紀初教育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家的研究。1916年,杜威在其《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到他的教育觀點:課堂應該反映大社會,應該是學習現實生活的實驗室。根據杜威的教學觀,教師應該創設程序民主、過程科學的學習環境。在20世紀的美國,合作學習模式也多被研究用以通過一種新課堂結構和教學程序來減少族群間的偏見和推動多元文化的包容。眾多研究者通過調查與研究,為合作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通過合作、協作,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重要的社會技能。
三、影響小組討論有效性的原因
(一)教師層面
1.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小組討論的內涵和意義,小組討論成為活躍課堂氣氛的手段,而不是發展學生能力的方法。
2.討論問題設計不合理。有些討論問題過于簡單,缺少討論價值;有些討論內容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
3.討論時間安排不合理。小組討論的過程應建立在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由于一節課中環節過多,內容比較集中,導致討論及思考的時間安排過短,學生無法完成獨立地思考,討論交流也大多流于形式。
(二)學生層面
1.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意識。課堂討論中,由于缺乏角色分工,學生責任不明確,而導致討論成為了“拉家常”,實際成效不佳。
2.學生參與度不均。課堂討論大多成為了性格開朗健談、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展示的舞臺,小組展示也多成為了這些學生獨立思考的結果。
(三)制度層面
1.小組合作學習職責不明確。缺少切實可行的制度或方法確保討論的有效性。小組成員沒有進行恰當的分工,造成職責不明確,缺少合作學習的意識。
2.小組評價機制未發揮作用。對學生小組的評價應從過程及結果兩方面進行整體性評價。教師應關注課堂中小組討論的過程,即小組成員參與度、分工是否明確等。
四、增強小組討論有效性的策略
(一)科學組建學習小組
科學合理分組是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的前提。對學生小組的建設,應遵循“傳幫帶”的原則,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學生通過依靠他人、期待他人、可以發揮遠勝孤軍奮戰挑戰難題的能力。
(二)精心選擇討論的內容
1.小組討論應選擇在個人獨立思考和學習有困難的時候進行。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需要通過合作來完成,從而減低學生獨立探究的難度,增強學生信心,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和相互之間的影響力。
2.討論前留白,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能夠避免因小組內成員之間的差異而導致課堂討論總是個別學生“獨角戲”的場面。獨立的思考空間,也可以讓學生先形成自己的認識,在小組交流時能夠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也能夠有效地節省討論的時間,提高討論效率。
(三)教師積極參與,及時介入和指導
課堂討論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雖然討論的主體是學生,但因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等存在差異,會導致課堂討論中出現偷懶、爭吵或無話可講的境況,因此,教師應加強對討論過程的指導,避免課堂討論流于形式。
(四)進行科學的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對小組整體的表現進行激勵,也可以調動小組內成員的積極性。因此,小組評價應針對小組和組內成員分別進行。教師在評價小組討論的結果時,應側重于對小組整體性的評價。
(五)注重反思
作為小組成員,可以從“自己是否承擔起了相應的責任,完成了相應的任務”這樣的角度來進行反思;作為小組,可以從“是否尊重每位組員的付出”、“組員的角色分工是否公平、合理”等方向進行反思。定期進行反思,將有助于小組的成長,營造互相協作、平等對話及民主的氛圍。
結束語:
教學是一種通過教師、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產生聯系的復雜的實踐,需要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研究,轉變觀念,理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這一關系,正確理解自己的教學內容,充分認識所教學生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學習的途徑,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鍛煉人際交流的技能,獲得他人的認同及自我肯定,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4-65.
[2]黃薇.初中思想品德課合作探究教學有效性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