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軍
摘要:后臨儲時代玉米產業鏈主體主要包括種植戶、貿易商、加工企業和飼料廠,其中加工企業享有最高定價權。在“小農戶”和“大市場”約束下,目前玉米以間接流通模式為主,直接流通模式為輔,其中前者主要有貿易商、合作社、村委會三大中介主體,后者主要存在訂單合同、糧食銀行和生產基地三大類型。在種植戶售糧環節,實施模糊定價,其余環節均以精準定價為主,包括傳統的隨行就市定價和現代的遠期基差點價,在“基差點價+套期保值”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出“基差點價+期權”的新型定價模式。
關鍵詞:后臨儲時代 ? 玉米 ? 流通模式 ? 定價機制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2018年,玉米播種面積為4213萬公頃,占糧食播種面積的36%;產量為25933萬噸,占糧食產量的39.11%。受2008年糧食危機影響,我國在東北地區開始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由于臨儲收購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格,2015年玉米臨儲庫存達到2.5億噸。為此,2016年我國實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改為“市場定價+財政補貼”方式,同時出臺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和加工補貼政策,自此我國玉米市場正式進入“后臨儲時代”。玉米收儲制度改革3年來,全國玉米市場一體化水平提高,東北玉米開始暢銷全國;多元主體積極發育,尤其是貿易商強勢崛起;全國大流通格局成型,“買全國、賣全國”漸成趨勢;市場定價機制逐步確立,政府調控加速轉型。后臨儲時代的玉米流通模式和定價機制發生巨大變化,并日益完善和優化。為此,本文將定位于后臨儲時代,深入分析玉米產業鏈流通模式和定價機制。
一、玉米產業鏈條主體構成
后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主體不斷發育壯大,不僅數量不斷增加,而且實力也不斷增強。僅僅圍繞玉米市場購銷行為,玉米產業鏈條主體主要包括種植戶、貿易商、加工企業、飼料廠等四大類,其中種植戶是生產主體,貿易商是流通主體,加工企業和飼料廠是玉米消費主體。后臨儲時代數量增加最多的是貿易商群體,實力增長最快的是加工企業群體,消費量增加最多的是飼料群體,經營風險提高最多的是種植戶群體。各主體之間則按照市場法則公平競爭,承擔風險獲取收益。
(一)種植戶
從種植規模角度,我國玉米種植戶明顯分為三大類:一是小規模種植戶,以華北地區為主,單戶種植規模在50畝以下;二是規模種植戶,以東北地區為主,單戶種植規模大多在100~1000畝;三是大規模種植戶,承包土地面積超過1000畝,以東北地區居多。從經營類型角度,主要包括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各種類型,小規模農戶占比逐步下降,規模種植戶和大規模種植戶占比不斷提高,土地集中化水平不斷推進。小規模種植戶擅長精細化生產,產量一般較高,但大多存在“會生產、不會銷售”的問題;大規模種植戶擅長規模化經營,成本一般相對較低,不僅會生產,而且會銷售。無論是華北還是東北地區,自有土地的玉米種植成本均在400~450元/畝;華北地區兩季種植,按照均分的原則,玉米土地租金在300元/畝左右;東北地區一季種植,但由于土地肥沃,玉米產量高,玉米土地租金在450元/畝左右。因此,從邊際定價的角度,承包戶玉米生產成本是玉米市場價格的主要支撐因素。
(二)貿易商
后臨儲時代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主體是貿易商,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玉米市場化水平提高,全國玉米大流通格局開始形成,玉米貿易商開始崛起,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加工企業“門口收購”和種植戶“門口銷售”的模式,決定了貿易商不可或缺的地位;二是后臨儲時代玉米全國流通格局的形成,促使玉米運距延長、運量增加,促進了貿易商的發展;三是后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定價,價格波動幅度加大,使貿易商有利可圖,以2017/18年度錦州港二等玉米價格為例,最大波動幅度達到320元/噸。根據調研,后臨儲時代貿易商的崛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數量增多,以遼寧省鐵嶺市為例,該地區年玉米產量300萬噸,貿易商數量300個左右;二是貿易商實力增強,主要表現為2018年臨儲玉米拍賣超過一半的成交玉米被貿易商參拍后儲存或轉銷;三是種類增多,后臨儲時代的玉米貿易商加速分化,既有產地小型的集聚貿易商,也有銷地小型的分銷貿易商,既有產銷區貿易商,也有港口貿易商,既有微型的經紀人也有大型的企業貿易商,多種多樣的貿易商明顯增強了玉米市場活躍度。
(三)加工企業
后臨儲時代玉米價格下降,加工企業利潤增加,多數企業扭虧為盈,多年停產、半停產的企業開始復產,部分企業更是滿負荷開工,玉米加工量迅速增加,“大玉米經濟”(張桂林等,2001)[1]時代逐步來臨。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測,全國玉米加工量由2015/16年度的5500萬噸增加到2017/18年度的7300萬噸,后臨儲時代玉米深加工進入新一輪產能擴張期。從類型看,玉米加工企業主要包括三類:一是淀粉企業,包括下游的淀粉糖等。據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統計,2017年我國玉米淀粉產量2595萬噸,合玉米3700萬噸,其中年產30萬噸以上的淀粉企業24家,淀粉產量占總產量的85%;二是氨基酸發酵企業,主要產品包括谷氨酸鈉、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等。據關丹等(2018)[2]研究,2017年我國氨基酸合計產量為542萬噸,折合玉米1500萬噸左右。其中出口135.7萬噸,占比25%。從企業角度,主要生產企業包括梅花、阜豐、伊品、大成、成福等,市場集中度較高;三是玉米酒精企業,主要包括酒精企業和燃料乙醇企業。考慮大量稻谷用于燃料乙醇加工,2017/18年度我國玉米燃料乙醇產量在200萬噸左右,玉米酒精產量在350萬噸左右,合計550萬噸左右,折合玉米消耗量1800萬噸左右。
(四)飼料廠
飼料消費是我國玉米消費的最大組成部分,作為能量飼料之一,玉米與高粱、大麥、稻谷、小麥、DDGS等能量飼料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玉米飼料消費量受替代品消費量影響較大。2016/17年度我國玉米飼料消費量同比增加3000萬噸,主要原因是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玉米對進口高粱、大麥、DDGS和木薯干實施了成功的反替代。據估計,2017年我國配合飼料產量3.6億噸左右,其中玉米需求量在1.8億噸左右,全國飼料加工企業數量超過6500家,單個加工企業玉米需求量約3000噸。飼料玉米消費總體呈現“總量大、單體小”的特點。同時,后臨儲時代飼料廠玉米采購明顯呈現兩大趨勢:一是由“分散采購”向“集團統一采購”方向轉型,整個飼料集團建立統一的采購中心,降低玉米采購成本;二是“代購代儲”規模擴大,飼料廠對玉米品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脂肪酸值和嘔吐毒素等指標,為保障高品質玉米供應,后臨儲時代飼料廠開始大規模在東北優質玉米主產區實施“代購代儲”,據調研,月代儲費用包括利息和保管費用在15元/噸左右。
二、玉米產業鏈流通模式
我國玉米流通的兩端是加工企業(飼料廠)和種植戶,兩者之間的玉米流通主要包括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對接,即加工企業(飼料廠)+種植戶,具體包括訂單合同、糧食銀行、生產基地等三種模式。一種是間接對接,即加工企業(飼料廠)+中介組織+種植戶,中介組織具體包括合作社、村委會、貿易商等三種類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在國家去庫存政策下,玉米市場總體呈現“供過于求”狀態,玉米市場供應充足,加工企業(飼料廠)采購壓力不大,在買方市場下,玉米流通模式以間接流通模式為主,主要是加工企業(飼料廠)“門口收購”,種植戶“庭院銷售”,中間由貿易商負責收購、集聚、運輸和銷售。
(一)加工企業(飼料廠)+種植戶
目前玉米產銷直接對接模式尚處于不斷發展壯大和逐步探索完善階段,在加工企業(飼料廠)玉米收購中也僅處于輔助地位。但后臨儲時代隨著玉米市場逐步轉為賣方市場,玉米產銷直接對接模式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據調研,目前直接對接模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加工企業(飼料廠)直接收購種植戶玉米,主要有訂單合同和糧食銀行兩種操作方式;另外一種是加工企業(飼料廠)直接生產玉米,即建立生產基地,玉米生產成為加工企業(飼料廠)的原料生產車間。
1. 訂單合同。
加工企業(飼料廠)主要是同種植大戶簽訂訂單合同,約定質量標準和收購價格,其中收購價格約定方式主要有三種:固定收購價格、隨行就市和高于市場收購價一定幅度。此種模式有利于加工企業(飼料廠)提前鎖定糧源,同時也解決了種植大戶的銷售和存儲問題。但在買方市場下,加工企業(飼料廠)簽訂訂單合同的動力不強,市場價格上漲時履約率也難以保障。隨著玉米供求形勢的逆轉,玉米逐步由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訂單合同”的流通模式會逐步發展壯大。
2. 糧食銀行
為解決價格上漲時種植戶惜售和種植戶存儲設施不足的問題,最近幾年糧食銀行不斷發展壯大,主要運行模式是種植戶先將玉米銷售給加工企業(飼料廠),然后在規定期限內種植戶自主點價確定銷售價格,即“點現貨價格”,加工企業(飼料廠)會每日發布當日現貨收購價格。據調研,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是兩次結算,在種植戶送糧時先行確定最低收購價,并按最低收購價進行第一次結算,后期點價完成后,若點價高于最低收購價,再次進行第二次結算;二是一次性結算,在種植戶送糧時不進行結算,待“點價”完成后一次性結算。
3. 生產基地
加工企業(飼料廠)自建生產基地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大規模種植玉米,通過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實施機械收割,降低生產成本,但在土地流轉環節和生產種植環節,會增加大量的交易成本和監督成本。據調研,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行生產,土地流轉后,企業采購農業機械,具體由企業員工自行生產;一種是外包生產,企業流轉土地后,再將土地以規模化方式承包給有經驗的種植能手,實施外包生產。由于單家獨戶土地規模較小,土地流轉成本較高,生產過程難以監督,目前加工企業(飼料廠)自建生產基地的動力較弱,除非是為了保障優質原料的生產。
(二)加工企業(飼料廠)+中介組織+種植戶
間接對接模式是目前加工企業(飼料廠)與種植戶之間的主流對接模式,兩者之間并不直接交易,而是通過中介組織進行間接對接,其中中介組織主要包括合作社、村委會和貿易商三大類,由于中間環節的存在,間接對接模式顯然增加了玉米的流通成本,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決定了中間主體的存在價值。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間接對接模式將是我國玉米流通的主流模式,但在賣方市場下,間接對接模式的地位將逐步下降。
1. 加工企業(飼料廠)+合作社+種植戶
合作社作為加工企業(飼料廠)和種植戶之間的橋梁及紐帶,一方面組織社員生產,為社員提供服務,并約束社員生產行為和銷售行為;一方面代表社員利益統一將玉米銷售給加工企業(飼料廠),提高社員定價權,為社員爭取更高的銷售價格和更穩定的銷售渠道。合作社通過大規模的統一生產和統一銷售,提高了社員定價權,降低了加工企業(飼料廠)采購成本,對社員和加工企業(飼料廠)均有好處,是政府提倡鼓勵的方向。實際運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合作社能否真正代表社員的利益,能否按銷售量實施盈利返還。
2. 加工企業(飼料廠)+村委會+種植戶
村委會雖是群眾自治組織,但其“準行政化”的特點決定了村委會對農民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和影響力。加工企業(飼料廠)與村委會合作,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依托村委會,加工企業(飼料廠)先行墊資為村民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和機械服務,解決村民信貸約束問題,待玉米收獲后統一銷售給加工企業(飼料廠),扣除企業墊付資金后再行與種植戶結算。村委會居中發揮協調保障作用,確保合約履約率。據調研,實際運行中部分加工企業(飼料廠)直接與村委會簽約,由村委會負責約束種植戶行為,確保玉米能順利收購。
3. 加工企業(飼料廠)+貿易商+種植戶
目前“加工企業(飼料廠)+貿易商+種植戶”是我國玉米流通的主流模式,隨著后臨儲時代玉米全國大流通格局的形成,玉米貿易商也日益分類,根據發揮職能的不同,玉米流通鏈條中的貿易商主要包括四大類:產地小型貿易商、中間運輸貿易商、港口貿易商、銷地接貨貿易商。據調研,目前我國最長的玉米流通模式為“加工企業(飼料廠)+銷地接貨貿易商+中間運輸貿易商(港口貿易商)+產地小型貿易商+種植戶”。
(1)產地小型貿易商。產地小型貿易商規模較小,成本較低,主要通過走街串戶提供上門收購服務,自帶三輪車或小型貨車、稱重設備、脫粒機等,與種植戶談妥價格后,自行脫粒裝車,然后支付給種植戶現金。收購過程中玉米質量確定方式以“目測”或“手感”為主,基本沒有使用現代的質量檢測儀器。產地小型貿易商主要發揮“集聚”作用,成本較低,尤其是夫妻合作收購方式人工成本較低,生存能力較強,包括脫粒、短距離運輸在內,加價幅度在0.02元/斤左右。若周圍有深加工企業,產地小型貿易商也會將收購玉米直接送至加工企業,但由于產地小型貿易商沒有烘干設施,無法將收購的高水分玉米直接送至飼料廠。
(2)中間運輸貿易商。在東北地區,中間運輸貿易商也被稱為“烘干塔貿易商”,不僅提供遠距離運輸銷售服務,還提供烘干服務,烘干成本與煤炭成本、天氣溫度等相關,一般情況下東北地區烘干成本在30~50元/噸;東北玉米烘干后,一般火運至南方地區和西南地區,船運至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廣西北部灣地區,汽運至華北地區。在華北地區,中間運輸貿易商一般不具備烘干功能,僅提供長距離運輸服務,尤其是華北玉米南運至南方地區,主要以汽運方式運至湖北、湖南地區。據調研,目前華北玉米可從河南商丘地區直接汽運至湖南湘潭地區。在玉米流通的整個鏈條中,中間運輸貿易商主要從產地小型貿易商處收購玉米,集聚到一定量后,通過火車或半掛車大批量長距離運至銷區加工企業(飼料廠),一輛半掛車或一節車廂運輸量均在50噸左右,運輸玉米以烘干玉米或自然干玉米為主。后臨儲時代價格波動幅度加大后,大量的中間運輸貿易商開始自建倉庫,價格低時大量囤購,價格高時大量外銷,以賺取價差。
(3)港口貿易商。海運是東北玉米南運的主要運輸方式,東北玉米年度通過海運發往南方的數量在6000萬噸左右,其中60%左右進入長江流域,在江蘇南通港由大型海船轉成小型江船,覆蓋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等地區,其余40%左右進入珠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包括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區,然后通過汽運進一步覆蓋云南、貴州、江西等部分地區。港口貿易商則主要在港口從事玉米貿易,其中部分北港貿易商向產區延伸,直接在產地收購玉米,自集港后船運至南方地區,南方港口貿易商則主要針對南方地區小型飼料廠、養殖場、銷區貿易商等下游客戶。港口貿易商在發揮傳統的“買賣”功能的同時,倉儲能力也不斷提升,其中北方八港(綏中港、葫蘆島港、錦州港、盤錦港、鲅魚圈港、北良港、大窯灣港和丹東港)倉儲能力已經達到1300萬噸左右,成為后臨儲時代玉米渠道庫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4)銷地接貨貿易商。銷地接貨貿易商主要在玉米銷區從事玉米分銷業務和玉米接貨業務,其中南方地區銷地接貨貿易商主要從事分銷業務,從港口貿易商處采購玉米后汽運至自有倉庫,然后進一步分銷給下游養殖場和飼料廠,從中賺取價差。華北地區銷地接貨貿易商主要從事接貨業務,以山東地區最多,據調研,山東地區從事接貨業務的貿易商在300個左右,主要服務內容包括華北地區各加工企業(飼料廠)水、雜、霉變折扣標準、底扣多少(最高5%)、貨款支付期限(最慢超過3個月)、卸貨快慢、水、雜、霉變檢驗公平程度等,為東北發貨貿易商選擇買家提供參考,并代付運輸費,部分實力較強的接貨貿易商也提供承兌服務,按照一定的折扣標準先行將銷售貨款代付給發貨貿易商,后期再與加工廠(飼料廠)結算。據調研,山東地區最高接貨費用超過200元/噸。
三、玉米產業鏈定價機制
玉米產業鏈條長,涉及主體多,不同主體的文化素質和經濟實力相差較大,因此玉米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存在不同的定價機制,但在整個產業鏈條中,加工企業由于單個企業收購量大,資金實力強,且對玉米品質要求相對不高,是產業鏈條中最重要的定價主體,享有最高定價權。從玉米產業鏈具體定價類型看,根據定價標準是否科學嚴格,可以分為模糊定價和精準定價;在精準定價中,按照價格確定時間,可以分為當期定價和遠期定價;根據遠期定價依據,可以分為現貨點價和期貨點價。
(一)模糊定價
在玉米產業鏈條中,模糊定價僅存在于種植戶售糧環節,由于水分、雜質、霉變率、容重等指標檢測設備缺乏、檢測成本較高,加上種植戶和產地小型貿易商文化素質不高及經濟實力不強,產地小型貿易商收購種植戶玉米時不具備實施精準定價的條件,主要由產地小型貿易商憑感官和經驗判定。據調研,種植戶售糧時不了解也不關注所售玉米具體的水分、雜質、霉變率和容重等指標,僅關注“到手價格”,東北地區俗稱“干擎價”。在這種模糊定價的博弈中,由于產地小型貿易商經驗豐富,感官判斷相對更加準確,相對處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在模糊定價過程中,產地小型貿易商是價格主導方。
(二)隨行就市定價
隨行就市定價是各市場主體根據市場行情確定購銷價格。從區域格局看,東北地區屬于玉米外銷區,在玉米產業鏈價格體系中,“港口價格”具有標桿作用,東北地區貿易商定價方式大多采取“港口價格倒推”的方式確定收購價格,但從2018年新季玉米上市開始,由于玉米產需缺口擴大,市場看漲預期較強,加工企業開始“提價收購”以鎖定糧源,導致“價格倒掛”成為常態,黑龍江價格成為東北價格最高點。華北地區同時屬于主產區和主銷區,但存在較大缺口,貿易商定價方式大多采取“加工企業收購價倒推”的方式確定。在隨行就市的定價博弈中,加工企業享有最大定價權,處于主動地位,屬于“出價方”或“發牌方”,大多根據企業庫存和日收購量確定當日收購價格,庫存不足或日收購量不夠時便提價收購,庫存充足或日收購量過多時便壓價收購,價格調整相對頻繁,華北地區加工企業庫存相對偏低,價格調整也相對頻繁,最多一天調整2~3次價格;種植戶和貿易商則處于被動地位,屬于“接受價格”的一方,加工企業出價高,貿易商和種植戶一旦集中售糧,加工企業便隨即調低價格。因此,在隨行就市定價過程中,深加工企業是價格主導方。
(三)遠期定價
隨著遠期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發展,玉米遠期定價方式日益發展,并在大型購銷主體之間不斷應用,與隨行就市定價相比,遠期定價將“交割”與“定價”分離,主要有四大優勢:一是在市場普遍看漲時,有利于緩解種植戶的惜售心理,解決加工企業(飼料廠)采購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從而促進玉米平穩購銷;二是有利于加工企業(飼料廠)管理庫存,減少資金占壓,通過“在庫庫存+在途庫存+虛擬庫存”的全方位組合,實現庫存最優化和資金占用最小化;三是有利于套期保值的推廣應用,從而減少購銷雙方的市場風險,尤其是通過“套期保值+基差點價”,完全可以規避基差風險;四是有利于緩解購銷雙方的對立矛盾,遠期定價改變了隨行就市定價“零和博弈”的缺陷,改為“雙贏博弈”,購銷雙方可以在合作中追求共贏。從實際操作看,除了“合同定價”這種傳統的遠期現貨定價方式之外,“現貨點價”和“基差點價”兩種新定價方式不斷發展壯大。
1. 現貨點價
“現貨點價”也可稱之為“點現貨價”,種植戶先行將玉米銷售給購買方(加工企業/飼料廠/貿易商),購買方每天公布當天現貨收購價,銷售方按照自己對市場行情的判斷,在規定期限內可以自由選擇一個自己認為的價格高點進行點價。如果銷售方選擇銷售當天的現貨價格,那“現貨點價”便轉變成“隨行就市定價”。此種定價方式不用購銷雙方關注甚至參與期貨市場,僅限于現貨市場范疇,操作相對簡單,種植戶可接受度較高,但需要購銷雙方均具有較高的信用度。
2. 基差點價
基差點價是為了規避套期保值的“基差風險”而產生并發展壯大的,據姜麗麗(2017)[3]研究,豆粕銷售70%-80%使用基差定價模式。套期保值將現貨價格風險轉變為基差風險,而基差點價則進一步彌補了套期保值的基差風險,“套期保值+基差點價”理論上可以實現市場價格風險的完全規避。但是,如果僅實施基差點價,而不開展套期保值,現貨價格風險轉變成期貨價格風險,不僅無法有效規避風險還可能放大了風險。因此,“基差點價+套期保值”基本上是相伴相生的。最近幾年隨著玉米場外期權的發展,“基差點價+期權”也開始被市場主體所認知并接受。
(1)基差點價+套期保值。購銷雙方交易時根據期現貨價格確定基差和基準合約,基差交易一旦確定,基差銷售方便可在期貨市場上實施套期保值,在規定期限內基差購買方點價,基差銷售方隨即在期貨市場平倉,完成套期保值過程。因此,“基差點價”的實質是購銷雙方共同完成一個套期保值的過程。在基差商定之時,基差購買方便實施點價,基差點價便等同于隨行就市定價。由此可以看出,“基差點價+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前提是購銷雙方均參與期貨市場,但在實際操作用,購銷雙方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期貨市場走勢的判斷,預留一部分“風險敞口”,比如點價與平倉的時間差、交易數量與套保數量之間的缺口大小等,從而實現期現收益總和的最大化。
(2)基差點價+期權。基于期權對期貨的保險作用,通過“基差點價+期權”便可設定“托底價”,基差銷售方在賣出基差的同時,在期權市場購買一個“看漲期權”,支付權利金后設定一個執行價格,此“執行價格”便可設定為基差購買方的“托底價”,從而鎖定基差購買方的最大損失額,減少基差購買方的點價風險。在期貨價格大幅上漲時,若基差購買方點的期貨價格超過執行價格,按照執行價格結算;若點的期貨價格低于執行價格,按照點的期貨價格結算,從而提高基差購買方的購買積極性。在實際操作中,基差點價的推廣與“基差交易”的發展密切相關,基差交易市場的發展越充分,基差點價的推廣難度就越低。
結 語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全方位激活了玉米市場,玉米產業鏈條的主體數量增加、類型增多、實力增強。據調研,玉米產業鏈主體主要包括種植戶、貿易商、加工企業和飼料廠四大類,各類主體儲存能力急劇提高,成功實現了后臨儲時代“國家庫存”向“社會庫存”的轉變,渠道庫存對市場價格影響不斷增強。目前由各主體組成的玉米產業鏈流通模式主要有直接流通模式和間接流通模式兩大類,目前以間接流通模式為主、直接流通模式為輔,但隨著后臨儲時代玉米去庫存工作的結束和賣方市場的來臨,直接流通模式的地位將逐步增強,是后期玉米流通的重要發展趨勢。在玉米產業鏈條中,不同環節的購銷主體定價機制差異較大,既有相對不規范的模糊定價,也有最現代的基差點價,既有基于現貨的點價,也有基于期貨的點價,還有基于期權的基差點價升級版。總體上,后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流通鏈條逐步趨于合理規范,市場化定價機制也不斷確立,各種現代化的定價機制更是蓬勃發展,玉米市場化改革可謂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張桂林、馮丹、張諦.WTO背景下我國“大玉米經濟”戰略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1(8):11-16.
[2]關丹、李燕軍、陳寧.氨基酸產業現狀及生產菌株選育技術[J].發酵科技通訊,2018(2):110-113.
[3]姜麗麗.基差定價在大豆壓榨行業的應用[J].冶金管理,2017(8):17-19.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