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個杰出的化學研究者沃爾特·卡羅瑟斯在杜邦公司的實驗室里隨意搗弄一些超聚合物。就在這時,他發(fā)現,如果他將這些超聚合物與一定比例的水混合,就能制造出結實且富有彈性的纖維。卡羅瑟斯制造出的新布料被稱為“尼龍絲襪”,它的出現很快就引起了轟動。尼龍絲襪相較于傳統(tǒng)絲綢襪子更結實也更有張力,很快就成為各地女人的必備品。同時,尼龍的誕生擊潰了當時橫行一時的日本真絲出口業(yè)。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尼龍被列為軍需品,美國的尼龍產品都被征用,以制造降落傘及其他軍事裝備,絲襪生產也陷入癱瘓。尼龍絲襪的黑市價格也隨之暴漲到20美元一雙。
戰(zhàn)爭結束后,杜邦公司宣布將再繼續(xù)生產民用尼龍,這一決定卻成為了災難之源。杜邦公司過高地估計了他們生產尼龍絲襪的速度,當一小部分絲襪銷售告罄時,一場全國性的動亂爆發(fā)了。在匹茲堡,40000名女性排著接近2公里的長隊購買庫存里僅有的13000雙絲襪。
在其他地方,一群狂熱的時尚分子在憤怒之下打碎窗子,沖進百貨商店,為幾雙珍貴的尼龍襪子斗得你死我活。癲狂的市民指責杜邦公司有意限制供應,以此牟利,因此公司不得不延長加班時間,以使尼龍供應達到戰(zhàn)前水平。
(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