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我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河南考察,從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對抓好制造業、抓好實體經濟提出明確要求。
2018年,中國制造業實現增加值40027億美元,接近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大制造強國之和。為何中國還要“把制造業搞上去”。
首先,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經濟體,并建立了門類最為齊全的制造業產業體系,但中國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是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較美、日、德等工業強國仍有較大差距,換句話說,中國制造業工人付出較美、日、德等國家同等的勞動時間和強度,但創造的價值和獲得的報酬卻遠遠低于這些國家。二是中國在芯片、基礎軟件、高端機床、先進材料等底層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關鍵設備等方面仍然嚴重依賴發達工業國家,美國之所以可以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禁售封殺部分中國高技術企業,就是因為中國制造業缺“芯”少“魂”的問題仍未解決。
其次,中國制造業比重雖然已經達到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比重的峰值,但參考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制定制造業比重達到25%的目標以及韓國接近28%的制造業比重,同時考慮德國和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制造業比重提高有科學道理。
最后,產能過剩、生態環境問題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的普遍現象。此外,發達工業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過資源和環境問題。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表明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總體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恰恰說明中國制造業通過優化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發展的任務還很重。
(綜合環球網、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