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早8時左右,王女士在公園晨練下廊亭西側臺階時摔倒。王女士說,自己向建筑設計和園林景觀設計行業的權威人士咨詢,該公園廊亭的臺階設計嚴重違反了我國公園設計規范、民用建筑通則、無障礙設計規范中的強制性條款規定,因此,造成自己摔傷,公園應負全責。于是將公園管理處告上法庭。
公園代理人認為,王女士所述的三份國家標準中的條文均屬于國家推薦性標準,沒有強制實施的效力,不能證明公園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
法院查明,公園設計規范舊版及新版均有相關規定,即游人通行量較多的建筑室外臺階踏步數不應少于2級,而作這樣規定的原因在于避免行人不低頭則不易發現有臺階而被絆倒的危險。公園設計規范在此處用的是“不應”的表述,即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除非有極特殊的情況,否則不允許進行變通。
本案事發地點是用于游人休息的場所,屬于游人通行量較多的場所,且地形地況不存在需變通的特殊情形,公園應按照相關規范要求將臺階踏步數設計為不少于2級,避免游人摔傷的可能。而公園將此處踏步數設計為1級,且無相關警示標志,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應對王女士的摔傷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此外,根據當事人陳述,王女士經常前往公園游玩,對于該公園的地形地貌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其本身年齡較大,又患有多種基礎疾病,其外出游玩應有家人陪伴。根據上述情況,法院認為,王女士對于摔傷也負有一定責任。
2019年9月23日,法院作出判決,公園承擔60%的責任,賠償王女士醫療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4.6萬余元。
可以說,法院的認定和判決非常公平合理。這一判決不僅維護了受害者的利益,對公園方面也是一種警示——公共場所在安全保障方面不能有絲毫僥幸,不能為了省錢而少修1級臺階,更不能視國家推薦性標準為廢紙,因為推薦性標準,有其科學性,有現實指導意義。
該案判決不但對其他法院審理類似案件有啟示意義,也對其他企事業單位有警示意義。
企事業單位要正確看待和采用國家推薦性標準。所謂正確看待,是要意識到國家推薦性標準并非可有可無,采用這樣的標準保護用戶安全就等于維護自己的利益。反之,如果有國家推薦性標準而不正確看待和采用,企事業單位可能要為之付出代價。該案涉事公園就是明顯的例子。?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