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昭
[摘要]南京淪陷前,日軍空襲是南京城市運轉和市民生活秩序最大的威脅。因為不能無視西方國家在中國核心地帶的利益格局和人員存在,日軍的空襲是有所顧忌的,其實施過程呈現如下特征:對軍事目標及重要目標進行精準轟炸,對西方國家使領館的建議有保留地接受,希冀以轟炸的高壓態勢造成南京的恐慌局面。面對空襲,南京有一定的防御準備和應對措施,但只能減少人員傷亡。從空襲南京分析戰爭對城市的破壞,能加深對日軍暴行的認識。
[關鍵詞]日軍南京空襲防空
戰爭是惡的集中體現,對一個城市的破壞是全面的。南京淪陷前,日軍空襲是南京城市運轉和市民生活秩序最大的威脅。對于空襲這一問題的研究,學界有過探討,[1]多是將其作為南京保衛戰的前提或南京大屠殺的背景展開論述,個別研究了日軍空襲南京的兵力部署、空襲目標和空襲罪行。整體而言,多以時間為序進行事件鋪敘,視角單一且缺少深入分析。本文將做專題研究,以求教于學界。
一、空襲進程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進攻上海是個重大且冒險的決策,期望“速戰速決”。8月14日,日軍開始轟炸杭州筧橋空軍基地。8月15日,開始轟炸南京,“第一次空襲是在下午2時開始的”。[2]此輪空襲,日軍轟炸的重點是機場和軍用設施,美國駐華大使約翰遜當天在給美國國務卿的報告中提到:“炸彈主要落在了城內的機場和城南的兵營”。[3]因為日方沒有嚴格界定軍用設施,加之受環境影響投彈準確度不夠等原因,空襲也波及了部分民用設施。
從8月15日開始,此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日軍間歇性空襲南京。因為存在新聞管制,這一階段日本國內新聞主要報道了空襲如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且自身基本上毫發無損。事實上,日軍戰機和飛行員也常有損失,轟炸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一個直接的原因是:“日軍重復了1932年日本海軍在上海登陸部隊所犯的相同的錯誤——低估了中國防御的力量”。[4]
在吸取教訓的基礎上,日軍組建了海軍第二聯合航空隊,細化了奪取制空權的計劃。通過兵力增援和戰術調整,9月中下旬,日軍對南京的空襲開始升級。據日方《中國方面海軍作戰》記載:
決定于19日第一次攻擊南京。此后到25日連續實施了11次。將該方面的戰斗機消滅了大半?!舫晒霸u價:參加對南京11次空襲的有艦戰機59架次、艦轟機137架次、艦攻機27架次、水偵機66架次,合計289架次。在空中共發現敵機70架次,擊落其中的46架(其中不確定6架),共投炸彈355枚,計32.3噸。[5]
日軍此輪空襲準備更為充分,轟炸的頻率也更為密集,轟炸機常有戰斗機護航,多架次同時出動,破壞力極大。這一階段,日軍將炸彈投向了黨政機關、軍事機構、無線電臺等重要設施。東京審判時,日軍指揮官三并貞三陳述:“9月20日,我們實施了一次空襲,襲擊目標是南京政府各大機關、參謀本部和無線電臺。21日由于天下雨,我們取消了襲擊。22日,我們空軍對諸如航空委員會、防空委員會辦事處、中央黨部指揮部、獅子山陣地等軍事設施開展了三輪襲擊”。[6]此外,炸彈也投向了諸多民用設施,特別是交通樞紐下關和外籍人士居住區首次遭遇轟炸,“位于城西的新居民區和下關首次遭到日本的轟炸,西部的新區是美國、意大利、德國大使館所在地,實際上南京所有的外國居民都居住在這里。而下關是南京的碼頭所在地,也是中國兩條最重要的鐵路——滬寧線和津浦線的終點站所在地”。[7]
9月25日,日軍出動飛機架數之多、轟炸頻率之高,均開創了空襲以來的記錄,日本廣田外務大臣在給駐北平森島參事官的電報提到:“參加空襲的飛機近百架,雖有的向目標快速俯沖,但其他飛機均在約8000尺的上空飛行”。[8]目標直指南京多類設施,僅對南京電廠就“投下60公斤炸彈22枚”。[9]緊接著,9月27日,日軍又對南京進行了3次空襲??梢哉f,通過九月中下旬的大轟炸,日軍基本上奪得了上海、南京、杭州一帶的制空權。
十月份是日軍入侵上海作戰的關鍵時期,對南京的空襲頻率有所減弱,因為“他們整天忙于轟炸上海的中國目標”。[10]上海淪陷后,經過一番休整,日軍越過了“蘇嘉制令線”,全面進犯南京。日軍對南京又開始了頻繁猛烈的空襲,廣場、主干道、商店、學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11月24日,“日機或同時擲彈。一彈落于國民大會巨廈廣場之東南隅,震倒一墻,并震碎許多玻璃窗。第二彈落于東中山路之中,亦震倒一墻,并損商店數家。第三彈擊中李西(譯音)中學房屋而重損之。該校系中國著名耶教徒取名,由美法人管理。余彈落于貧民住區,死傷多在該處”。[11]到了十二月,為攻占南京打前哨,日軍對南京進行了最后猛烈的攻擊,南京城大火四起,被破壞得驚人?!叭毡究哲娭嘘犜谀暇┏巧峡盏某掷m轟炸,造成了整個南京城大火四起。部分軍械庫、汽油庫還有其他一些易燃物遭到日本空軍襲擊”。[12]在猛烈進攻之下,南京淪陷。
從入侵上海到進攻南京,日軍的決策有過重大調整。進攻上海期間,東京給華中方面軍下達了“蘇嘉制令線”不可逾越的命令?!疤K嘉制令線”的出臺表明日軍在入侵戰略上存在一定顧忌。尤其是不擴大派“考慮到日本的國力與日本面臨的國際形勢,擔心日本陷入長期戰爭的困境,所以主張戰爭的進程和規模要適可而止”。[13]也就是說,入侵上海過程中日本沒有決定要占領南京,上海淪陷后才決定入侵南京。如此源于日本考量自身實力,覺得不能無視西方國家在中國核心地帶的利益格局和人員存在,否則極端行為隨時可能帶來對自身不利的嚴重后果。雖然1933年日本退出了國聯,但是一戰后華盛頓會議對亞洲太平洋秩序的規定,日本不能熟視無睹。
二、空襲特征
自有空戰以來,空襲因威力大、效率高,引起各國重視,有實力之國家紛紛發展空中力量。因為復雜的原因,日本沒有獨立設置空軍軍種,但是在陸軍、海軍序列設置了航空隊。日軍用空中力量打擊中國有生力量也是必然的選擇,且希望速戰速決,以戰迫降,逼迫中國快速與其簽訂“城下之盟”。但日軍空襲南京也要顧及西方國家的態度。因為上述背景,空襲呈現以下特征:
(一)對軍事目標及重點目標進行精準轟炸。日軍在入侵上海過程中,考慮到了駐扎在杭州和南京兩地的中國空軍的威脅。為了配合上海戰場抗擊日軍,中國空軍從南京、杭州起飛前往上海戰場也是常有之事,如松井石根10月5日日記記載:“昨天,飛來一架久未露面的敵機,轟炸了虹口埠頭,給我軍運輸部隊造成一些損失。敵軍真是抓到了好機會,我們絕不能麻痹大意啊”。[14]面對這一軍事力量的存在,戰術層面解除空中威脅是日軍的必然選擇。“日本軍隊有計劃地在上海挑起釁端后,即出動其所準備侵襲我國后方之空軍飛往我內地各都市肆意轟炸”。[15]除了軍事目標,日軍也篩選了若干重點目標進行空襲。機場自不待言,電臺通訊社對外播報日軍的空襲暴行,日軍認為中央醫院有收容傷兵之嫌,中央大學是抗日思想的堡壘,這些地方也成為日軍重點空襲目標。總之,所謂重點目標是日軍根據自己的認識確定的。
日軍對軍事及重點目標的轟炸,多有精準的情報供給。日方史料記載:“中原大佐(駐南京武官)始終為空襲南京選定轟炸目標和提供資料,并密切參與策劃,為順利實施計劃起到了極大的作用”。[16]為做到對重點目標的精準轟炸,日方也培養了一批間諜滲透在南京民間,對轟炸機投彈給予引導。對這一群體,西方在寧人士有所提及,不僅魏特琳和拉貝的日記有所記載,金陵大學附屬醫院醫生威爾遜的對外信件中也有描述:“有幾個人因當奸細而被抓起來了。其中一個是離我們很近的最大商店的業主,……前天最嚴重的空襲中,當日本轟炸機飛近時,他在他的新店屋頂上發綠色和紅色信號”。[17]
(二)對西方國家使領館的建議有保留地接受。南京為國際觀瞻之地,分布著英、美、法、德、蘇、意、荷蘭等國使館,也分布著一些西方人的房產和公司,更居住一批西方在寧人士。對西方人、財、物的客觀存在,日軍的空襲是有顧忌的,不觸犯西方利益出發點是盡量不惹起外交爭端,避免破壞本來就不牢固的外交關系。從現有史料來看,英國人對日軍空襲的態度最為強硬,其他幾個國家各有考量。整體來說,各國使領館能夠做到一致以書面或面對面的形式建議日方在空襲時要保持克制,不要無差別轟炸。對此,日方有整體的應對舉措:首先,明確告知西方駐華使領館日方會采納他們的建議,不轟炸非軍事目標;其次,為避免第三國人員傷亡,日軍在空襲之前主動照會駐南京的西方外交人員,讓其引導本國公民采取適當措施,轉移到安全地帶;再次,一再提醒西方外交人員要有心理準備,日軍對南京的空襲再細心也不能絕對保證對第三國人、財、物的零誤傷和零破壞;最后,強調南京的抗日防御設施非常周密且嚴實,諸多軍事設施和民用設施都是交織的,日軍空襲時做到精確辨別有難度。總之,日方的態度是希望外僑全部撤離,若堅持留在南京,不能保證絕對安全?!氨M管我方如此注意,也仍然偶有非戰斗人員被卷入日支兩軍的軍事行動,其財產受到意外的傷害。這類事情在我方來說也是非常同情的,這是古今戰爭發生時不可避免的現象”。[18]從實際來看,西方使領館的建議對日軍的空襲有一定的牽制,但是約束力也是有限的,西方使領館擔心的人、財、物的傷亡與破壞也間有發生。由此可見,日軍對西方使領館的建議只是有保留地接受。
(三)希冀以空襲的高壓態勢造成南京的恐慌局面。日軍對南京的空襲整體保持了高壓態勢。在時間上保持了連續性,奪得制空權以后也不停止轟炸;在空間上,通過有差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的結合,不斷加劇南京的恐慌局面。起初,日軍在和西方在寧人士溝通中一再強調其轟炸目標是軍事設施,部分西方在寧人士的日記、書信給人的整體印象是:日軍八月份的轟炸重點是軍事設施,似乎到了九月中下旬日軍才啟動了對全城的無差別轟炸。其實,起初日軍轟炸重點的確是軍事設施,但因為沒有嚴格區分軍事和民用設施,且認定某些民用設施內夾雜軍事設施,加之受環境影響投彈準確度不夠等原因,從結果來看,等同于“無差別轟炸”。這樣一來,軍事設施自不待言,南京的文教衛設施、道路交通設施、水電設施等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文化、衛生、慈善等機關,多被摧殘,商店及平民住宅被炸毀者亦不少,致平民百余人因日軍之殘暴行為而慘遭犧牲”。[19]在空襲的高壓態勢下,南京城市開始混亂恐慌了、城內外人口流動加速了、對外交通一票難求的局面形成了、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了、醫院的門診不能正常接診了……南京的恐慌局面日益形成。在空襲的過程中,日方情報人員數次進出南京,觀察南京形勢,將南京的城市秩序向軍方匯報。可見,南京陷入恐慌是日軍樂于見到的局面,他們期望以此消磨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與其快速簽訂“城下之盟”,以低成本換回大收益,避免陷得過深、難以脫身。
三、空襲應對
南京的防空設施建設有一定的基礎,“防空建設無論在防空部隊的配備與防空情報網的布置上,基本上均以首都南京為中心,以江蘇浙江為外圍的弧形圈來布置的”。[20]南京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于1934年成立了防空處,組建防空學校,在南京周圍設置對空監視哨。1935年又開始陸續建立高射炮、探照燈、防空情報等部隊,完善了防空裝備和建制。同步組織了一些防空演習以培養市民的防空意識和技巧。1937年7月10日,南京國民政府下發了《擴充首都防空警報配置辦法》,明確了防空警報配置、設備部署和通信保障方案。[21]同年8月19日,頒布了《防空法》,明確規定:“一、命令人民參加防空工作及防空設備。二、利用人民或外僑在當地開設之醫院、診療所等供防空設施之用?!?、命令或限制人民之遷移。六、禁止或限制民用飛機之航行。七、征收人民防空附捐”。[22]可以說,面對日軍的空襲,南京還是有一定的防御準備和應對措施的。具體來說如下:
(一)積極防空和消極防空相結合。使用飛機、高射炮等防空兵器和裝備,直接對抗敵方飛機的措施和行動稱為積極防空。這一方面南京有一定的基礎,并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如11月11日拉貝日記記載:“外面突然響起歡呼聲:高炮擊中了一架轟炸機?!覀兛匆娂s5名—7名機組人員中有兩人在大火和濃煙中跳了下來(沒有降落傘)。傲慢的轟炸機在20秒鐘后除了留下一些碎片和尸體外,什么也沒有了”。[23]現有史料表明,自日軍開始空襲南京后,南京防空部隊多次擊中了日軍戰機。為了配合抗戰宣傳,還將打下來的飛機殘骸運到中央公園展覽。南京淪陷前,日方多次派諜報人員來南京探聽情報,也了解到了展覽的情況,信息在日本外交界傳遞,如10月27日《駐滬岡本總領事致廣田外務大臣函》稱:“第一公園設有戰利品展覽場,陳列著日本飛機墜機碎片等。要想攝影,不論中外人均須官憲許可,否則不許拍照”。[24]
通過燈火管制、構筑防空工事來保護人員的措施和行動稱為消極防空。因為戰前燈火管制有過演習,南京市民對管制的重要性和程序的認知有一定的基礎,漸漸也就適應了。空襲開啟后,生活在南京的人繼續修建和加固防空洞,以期在日軍空襲時有容身之處。魏特琳1937年8月14日日記記載:“總務處長F·陳和我為未來幾天準備挖的4個防空洞選址。我們從中國和德國軍事專家那里得到了指導,因此知道應該如何建造防空洞”。[25]9月初,當拉貝還在天津時,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就挖了一個防空洞,拉貝回來后,對其進行了加固和布置,以備不測。類似的史料還有很多。總之,空襲開啟后,南京不少地方都新修或擴建了防空洞,便于敵機空襲時疏散和隱蔽,減少人員傷亡。
(二)實施人民防空。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防備敵人空中襲擊、消除空襲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動,稱為人民防空。由于前期有過演習,日軍空襲期間,南京人民防空的運轉也漸漸走向了有序的軌道。每當警報拉響后,市民能夠根據提示有序地進行疏散,此類文獻記載也有很多。拉貝是一個細致的商人,對南京的人民防空有著非常清晰的記載。10月17日,他給《遠東新聞報》的胡爾曼寫信,描述了防空警報的特點:
警報突然會響起。以前我們用作報時信號的電器汽笛響起了拉長的“嗚——”聲,這是第一次信號:警告信號。……第二次信號!一再重復的一長三短的“嗚”聲,表示敵人正在南京上空?!懫鹆司徍偷摹皢琛甭?,警報解除了,危險過去了![26]
拉貝的這封信寫得非常細致,不僅介紹了三次警報的內涵,還描述了空襲來臨時,市民在警報的引導下有條不紊撤離危險場所進入防空設施的場景。由此可見,南京已經建立了一套人民防空的體制和機制,且在空襲時派上了用場,這套體制機制的運行大大降低了空襲造成的人員傷亡。
(三)西方在寧人士的“國旗防空”。空襲開啟后,很多西方在寧人士離開了南京,但是也有部分人因信仰、工作職責等原因堅持留在了南京。他們自認為日本會顧及國際關系,不敢輕易對其造成傷害,留在南京固然會面臨困難甚至有危險,但意義大于風險。面對日軍的空襲,他們想到了用國旗進行防空提示。各國使領館也非常支持本國僑民在工作生活地鋪放巨幅國旗。據魏特琳1937年9月20日日記記載:“我給大使館的參贊佩克寫信,詢問他們對我們在校園使用美國國旗持何種態度。他打來電話說,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他很大方地借給我們一面新的9英尺長的美國國旗。我們把它平放在我們校園方草坪的中間”。[27]西方在寧人士出于自我保護,多是將國旗擺在所屬產業的顯眼位置,以引起日軍的注意。據拉貝1937年9月19日、20日日記記載:“在院子里還撐起了一塊長6米寬3米的帆布,我們在帆布上畫了一面有卐字標記的德國國社黨黨旗”。[28]西方在寧人士在生活工作地的顯赫位置放置國旗,不僅各國使領館極力支持,也是日方積極主張的。面對日軍空襲南京,西方駐華使領館和日方有過多次深入的交流,日方建議西方人士在其所屬產業的顯赫位置做出明確標識,并在地圖中標明交給日方,以提醒其在空襲時注意。
面對日軍的持續空襲,南京啟動了防空應急,市民對空襲期間的生活也逐漸走向了適應??找u影響了市民生活秩序,也導致了城市恐慌,但南京國民政府沒有因亂求降。此外,一批生活在南京的、持續見證了日軍空襲暴行的西方在寧人士,在經歷空襲中做出了留守南京的決策,走向了人道主義救援之路,從而見證了日軍的后續暴行。
四、結語
整體而言,日軍持續空襲南京,造成了人員的傷亡,大面積破壞了城市公私設施,嚴重攪亂了城市的運行秩序,但沒有實現其“以戰迫降”的目標。日軍鐵蹄踏進南京后,前期的空襲暴行瞬間轉變為屠殺暴行、搶掠暴行、縱火暴行、強奸暴行等等。可以說,日軍對南京的暴行是個連續的過程,也是個變化的過程,更是個擴大的過程。從空襲南京開始揭示日軍暴行,能全面地揭示日軍對南京人、財、物的傷害和破壞,更能加深對日軍暴行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代表性成果有張憲文的《南京大屠殺全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張生等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鳳凰出版社,2015年;謝忠強的《日軍空襲南京罪行初探》,《民國檔案》2017年第3期。
[2][25][27][美]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1、67頁。
[3]楊夏鳴:《美國外交文件》,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63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頁。
[4][7]楊夏鳴、張生等:《國際檢察局文書·美國報刊報道》,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29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1、602頁。
[5][8][11][19][21][22]經盛鴻等:《戰前的南京與日機的空襲》,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176、267、351-355、350-351頁。
[6][12]張生、楊夏鳴:《東京審判書證及蘇、意、德文獻》,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71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317頁。
[9][16]王衛星:《日本軍方文件與官兵日記》,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32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293頁。
[10][17]張生:《耶魯文獻(上)》,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69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8、21頁。
[13]張鵬:《日寇進犯南京與“制令線”的突破》,《炎黃春秋》2018年第2期,第17頁。
[14]王衛星編:《日軍官兵日記》,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8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頁。
[15]姜良芹、郭必強:《前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調查》,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5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頁。
[18]張生等:《日本軍國教育·百人斬與駐寧使館史料》,張憲文:《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34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頁。
[20]譚備戰:《抗戰前南京國民政府防空建設初探》,《抗日戰爭研究》2011年第1期,第61頁。
[23][26][28][德]約翰·拉貝:《拉貝日記》,江蘇人民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1、51-52、10頁。
[24]馬振犢等編:《南京保衛戰》,張憲文主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2冊,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