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周云峰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告滅亡,歷史迎來嶄新紀元。就在南京解放的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光榮誕生,由此開啟了人民海軍建設的偉大航程。
抗戰烽火初探索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就開始思考、探討有關海防與海軍問題,曾于1944年成立了由葉劍英主持的海防研究小組,并分別在新四軍、八路軍的部隊里建立過一支海上武裝。
一支是粟裕在蘇中地區領導創建的新四軍蘇中海防大隊。1942年初,時任蘇中軍區司令員的粟裕以軍區后勤機關一部和山炮連、警衛分隊為基礎,創建蘇中海防大隊,開始了近海海域作戰的探索。同年秋,又在蘇中海防大隊的基礎上,抽調軍區的3個警衛連,組建蘇中海防團,新四軍3旅旅長陶勇兼任海防團團長。此后,蘇中海防團進一步擴編為蘇中海防縱隊,陶勇兼任司令員。蘇中海防縱隊的主要任務是打破敵人封鎖,肅清海匪,被稱為“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水上尖刀”。
另一支海上武裝是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1944年11月5日,駐威海劉公島的汪偽海軍600余人在練兵營少尉隊長鄭道濟的帶領下起義參加八路軍。11月13日,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代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給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等的電報中指示:劉公島偽海軍反正是抗戰后的創舉,要熱烈歡迎該部殺敵起義,爭取該部編入八路軍系列……要保留海軍人才,對將來我軍建設海軍有重要意義。”此后,這支隊伍被正式命名為“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進入東北作戰,剿匪英雄楊子榮就在此部隊之中。
這兩支被將領們笑稱為“土海軍”的隊伍,為后來人民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蘇中海防縱隊后編入蘇北軍區海防縱隊,在華東海軍成立后,進入人民海軍序列,改稱華東區海軍第一縱隊。膠東軍區海軍支隊的同志陸續被調至艦上或海軍領導機關工作。
戰略決策西柏坡
淮海戰役勝利后,中共中央開始渡江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與此同時,人民海軍的建設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1948年12月,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共同商討組建人民海軍事宜。談話中回顧外國列強入侵中國的屈辱歷史,分析了渡江前后敵我形勢,提出了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建立人民海軍的設想。這一設想被寫入了1949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決議中。決議明確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們應當爭取組建一支能夠使用的空軍及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此后,毛澤東在多種場合,多次重申了建立人民海軍的決心,并指示第三野戰軍前敵委員會,盡快在渡江戰役前后組建華東區海軍。
中央的這一決策,主要基于四種考慮:其一,根據渡江作戰部署,第三野戰軍在順利渡江以后,將要承擔著解放東南沿海島嶼的重任,要完成這個任務,沒有海軍是根本不可行的;其二,國民黨海軍在華東地區殘存的艦船和人員數量較多,而這些艦船和海軍專業人才是組建人民海軍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其三,華東地區已經有了蘇中海防團、蘇北海防縱隊等海上武裝,這些部隊有一定的江海作戰經歷,編入海軍后的轉型也會順利一些;其四,華東地區擁有許多著名的造船企業,如江南造船所、滬東造船廠等,它們都是誕生于洋務運動時期的一些老牌的造船企業,這些企業將是建設人民海軍的重要物質基礎。
歷史選擇白馬廟
1949年3月下旬,三野指揮機關隨渡江戰役總前委一同南下,從河南商丘張菜園村進駐安徽孫家圩。在此期間,總前委與華東局決定,三野前敵委員會由粟裕主持,率領三野指揮機關東移蘇中泰州地區,統一指揮三野全部渡江作戰。4月1日,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率指揮機關冒著連綿的春雨揮師東移,5日,進駐泰州白馬廟。
初聽白馬廟這個名稱,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座香火繚繞的古廟宇,其實它是一個地名。白馬廟歷史上叫徐家莊。相傳元末張士誠起義,曾屯兵于此地。他有一匹心愛的坐騎白馬,夜間出廄,踐踏莊稼,張士誠知道后,令下屬處置白馬。當地農民感其紀律嚴明,十分敬重,自發籌資雕塑了白馬像,供奉莊東南的廟宇內,以示紀念。徐家莊先以徐姓為主,明中葉弘治年間,王姓興起,王、徐二姓為莊名相爭。官司打到縣衙,聰明的知縣發問:你們兩個家族名望再大,能大過白馬將軍嗎?于是提議大家共認白馬廟為莊名。由此,白馬廟作為地名,流傳至今。
三野選擇白馬廟,是歷史的機緣。早在三野進駐泰州前,粟裕曾多次派偵察人員來泰州勘查,當時首選泰州城北老漁行。渡江前夕,老漁行是三野的重要的造船基地,由于泰州城內敵特告密,老漁行在1949年3月10日、16日、17日遭到國民黨飛機多次轟炸,由此粟裕等不得不放棄這一選址,轉而選擇備選的第二方案白馬廟。白馬廟地理位置優越,離長江不遠不近,僅十幾千米,交通也比較便利,便于渡江戰役中靠前指揮部隊與靈活調度,同時這里是老解放區,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設于當地大地主王鏡湖的“湖三房”讀書樓內。“湖三房”讀書樓建于清末,上下兩層,青磚灰瓦木結構。樓上為第三野戰軍渡江戰役指揮部會議室,樓下三間分別是三野指揮員的臥室兼辦公室。三野機關進駐后,粟裕等在此排兵布陣,召開了三次重要的軍事會議,渡江戰役中多處精妙的設想大多誕生于這里。
戰前受命張愛萍
渡江戰役中,三野指揮員們任務艱巨,各負其責,那么由誰來負責組建人民海軍?三野司令員陳毅很快想到了張愛萍。1946年9月,張愛萍在兩淮保衛戰中頭部受重傷,赴蘇聯治療,1948年底傷愈回國,任三野前敵委員會委員。
陳毅對張愛萍的情況非常了解。生于四川的張愛萍自土地革命時期就與江蘇結下了不解之緣。1929年,他作為中央和江蘇省委派到紅十四軍的干部,來(南)通、海(門)、如(皋)、泰(興)地區開展組建紅十四軍工作。紅十四軍成立后,張愛萍擔任第二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后因在攻打泰縣迥垛、黃柯莊的戰斗中負傷,離開了浴血奮戰的蘇中。抗日戰爭時期,張愛萍先后擔任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豫皖蘇省委書記,八路軍蘇皖縱隊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旅長、第三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等職,率部在江蘇大地抗擊日偽。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前敵委員會委員,指揮軍隊大敗國民黨軍。陳毅認為張愛萍在江蘇大地屢立功勛,對江蘇地區的情況比較熟悉,且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把在此地籌建人民海軍的任務交給他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陳毅向總前委及黨中央匯報了張愛萍的情況,提出由他組建人民海軍的建議,很快得到采納。
1949年3月25日,張愛萍接到總前委通知,快馬飛馳孫家圩,參加渡江作戰會議。會后,陳毅向他傳達中央指示:要求三野在渡江前后成立華東海軍,由張愛萍執行組建人民海軍的任務。

聽到這一指示,當時張愛萍并不理解。他因負傷治療久別沙場,錯過了三大戰役,現在還要他錯過渡江戰役,他有些不甘心;另一方面,他深感組建人民海軍意義重大,自己毫無思想上的準備。他直搖頭,對陳毅說:“要我去組建人民海軍?”“搞海軍,我只有中學文化程度,連游泳都勉強,難以勝任。”陳毅說:“這是黨中央對你的信任,由你去組建海軍,黨中央和前委都認為你是最合適的人選……這是歷史逼著我們去干的,而且非干好不可。”陳毅的話語擲地有聲。一片沉默后,陳毅等來了張愛萍的回答,僅兩句話:“軍長,你放心吧!”“什么時候上任?”第二天清晨,張愛萍騎上棗紅馬,趕赴白馬廟。此后,在粟裕領導下,積極投身籌建海軍的調查研究,開始人民海軍組建的各項準備工作。
渡江炮火映新生
對于人民海軍的誕生,史學家常以四字評價,那就是“應運而生”。194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用戰斗的方式渡江已成定局。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西至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長達500千米的戰線上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渡江戰役。第三野戰軍4個兵團15個軍65萬兵力,參與了這場偉大的戰役,成為渡江戰役的中堅力量。三野七、九兵團組成中集團軍,由譚震林指揮;八、十兵團組成東集團軍,由粟裕指揮。
4月20日晚8時,中集團軍從長江北岸安徽裕溪口至樅陽段先期渡江,成功搶灘登陸。21日晚8時,東集團軍開始渡江,渡江地點為江都三江營至如皋張黃港段,迅速突破江防,進入江陰,向縱深挺進。4月23日,八兵團三十五軍占領南京,南京解放。
就在南京解放同一天,張愛萍接到前敵委員會發來的關于成立人民海軍的指示。下午1時30分,他在三野渡江戰役指揮部二樓會議室,召集籌備組人員參加會議,宣讀總前委的電令,莊嚴宣布華東海軍成立。
當時參加會議的有13人,他們分別是:三野前敵委員會委員張愛萍、三野十兵團二十八軍八十四師副參謀長李進、三野司令部作戰處作戰參謀黃勝天、三野后勤軍工部采購科科長張渭清、機關管理員溫禮芝以及盧均學等4名警衛員、3名司機、1名炊事員。這13位同志,組成了人民海軍最初陣容。
華東海軍是人民海軍的第一支隊伍,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結束了近百年來有海無防的歷史,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個全新軍種的誕生,掀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白手起家聚眾力
人民海軍初建時,基礎非常薄弱,最缺乏的就是裝備和人才。在我黨隱蔽戰線多年有效的努力和渡江期間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大批國民黨海軍有識之士棄暗投明,率部起義,壯大了人民海軍隊伍。
1949年2月12日,國民黨海軍“黃安號”軍艦在青島海面起義,安全到達連云港解放區。“黃安號”是國民黨海軍中第一艘起義的艦艇。首舉義旗的黃安艦排水量僅745噸,用現在的語言就是“很小一只”,但它成為了人民解放軍建軍以來的第一艘戰艦。
2月25日,國民黨海軍“國寶級”戰艦——“重慶號”巡洋艦600余名官兵在艦長鄧兆祥的帶領下于上海吳淞口起義。次日,勝利抵達解放區煙臺港,投入人民的懷抱。“重慶號”為國民黨海軍中噸位最大、裝備最精良的一艘戰艦,排水量7000多噸,裝備有6門重型主炮。它的起義引起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極度恐慌,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將其炸沉。為此,中共中央指示“重慶號”迅速移師遼寧葫蘆島港區。遺憾的是這艘駛向光明的艦艇因國民黨飛機的輪番轟炸,而自沉于葫蘆島港區。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人民海軍誕生,同一天,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部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舉行集體起義。這是國民黨海軍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此舉為人民解放軍帶來了1200多名海軍專業人才和30艘艦艇,被毛澤東譽為“南京江面上的壯舉”。
渡江戰役中,國民黨愛國將士心懷民族大義、高舉義旗的事跡不勝枚舉,這些起義的艦艇和人員成為了人民海軍擁有的第一批裝備與人才。

在籌建人民海軍的過程中,中共中央也充分考慮了張愛萍組建人民海軍的難度,在渡江戰役即將打響的重要時刻,調撥了一批部隊編入華東海軍,其中有三野教導師師部全套機構、教導師第三團、三野直屬偵察營,還有蘇北軍區海防縱隊,共4000多人。
春風鼓浪啟航程
4月23日的會議,只是宣告了華東海軍的成立,海軍部隊的組建工作尚未完成,這是由當時特殊的戰爭形勢所決定的。會上,張愛萍對參加會議的同志說:“我們的人民海軍,只有在進軍的路上組建了。”當天晚飯后,13位同志分乘3輛美式吉普車,離開白馬廟,起程去江陰。
4月28日,張愛萍在江陰要塞司令部禮堂召開干部大會,從陸軍調來的80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張愛萍宣布華東軍區海軍領導機關成立。會議產生了中共華東軍區海軍臨時委員會:張愛萍任書記;二十九軍八十五師政委孫克驥、三野教導師師長馮文華、三野教導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汪大漠、三野后勤部參謀長張元培等四人任委員。
初設的華東海軍領導機關由司令部辦公廳和政治部辦公廳兩個部門組成,司令部辦公廳主任馮文華、副主任張元培,政治部辦公廳主任孫克驥、副主任汪大漠。部隊建制也初步形成:原蘇北軍區海防縱隊改編為華東區海軍第一縱隊;第三野戰軍教導師第三團、步兵營和第三野戰軍直屬偵察營合編為華東海軍警衛團。
5月4日,中央軍委及總政治部電復三野前委:“同意以張愛萍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及其司令部的組織形式。”華東區海軍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
江陰干部會議后,華東海軍機關向南挺進,為接管上海國民黨海軍做好準備。張愛萍派了兩組同志在江蘇地區開展接管工作:一組去南京,協助成立華東軍區海軍南京辦事處,負責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起義軍艦及官兵的接收工作;另一組去鎮江,接管起義的國民黨海軍炮艇大隊。張愛萍則率領機關人員經無錫,去蘇州,在蘇州西跨塘成立“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海軍接管部”,張愛萍兼任部長。
5月23日,人民解放軍進攻上海,迅速控制了碼頭,占領了軍艦,封鎖了港口,進駐國民黨海軍的重要設施。華東軍區海軍機關也隨部隊進入上海,在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上海辦事處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接管委員會海軍部”,開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接管工作。
從5月23日上海解放至6月14日,半個多月時間內,華東海軍就接管了西到江陰、鎮江、南京、蕪湖、湖口、九江,北至連云港、青島,南到福州、廈門等地的30多個國民黨海軍陸上機構和設施,接收各類艦船26艘、小艇54艘。
在接管期間,華東海軍在張愛萍的帶領下,廣羅人才,招賢納士,聘請一批國民黨海軍中的有識之士加入人民海軍。這一時期,連同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在內,有4000多名國民黨海軍人員加入人民海軍的行列。
1949年8月,華東軍區海軍機關將兩個辦公廳擴編為三個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張愛萍向華東軍區首長和中央軍委提出了盡快建立全國海軍組織領導機構的建議。
1950年4月14日,軍委海軍總部在北京協和醫院禮堂成立。原第四野戰軍十二兵團兼湖南軍區司令員蕭勁光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由此開始了人民海軍的全面建設。
華東海軍在進軍江南途中實現了人民海軍的從無到有。從1949年4月23日張愛萍奉命組建華東海軍,到1951年2月15日張愛萍調任第七兵團兼浙江軍區司令員,在這663個日日夜夜里,華東軍區海軍由組建時的13人外加3輛美式吉普車,發展成為擁有2萬余人、200余艘各類型艦艇、7個編隊的規模,這支隊伍參加大小戰斗50余次,創造了不少以小艇打大艦的奇跡。
華東海軍是從泰州白馬廟走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第一支部隊。1989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批復海軍黨委:同意以1949年4月23日成立華東軍區海軍的日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成立日期。由此,江蘇泰州白馬廟這個名字,被永遠載入了人民海軍的光榮史冊。那座經歷百年風雨的“湖三房”讀書樓,也作為“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被完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