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我用指腹輕柔地抹開一個大大的圓去看車窗外,被雨水洗滌過的群山像風一樣向車后退去。汽車駛入重慶境內,危巖深峽,林海浩瀚,感覺自己就像這場雨,酣暢淋漓地撲向大地的更深處。
大巴在一個景點停了下來。我們打著各色雨傘跟隨著導游小葉走,一路上,看見一撥一撥的游客在青石鋪就的街巷穿行,路旁撐起的雨陽棚下,有賣各種特色小吃的攤鋪,操著“川普”招攬著生意。
雨水嘩嘩地從天上潑濺下來,我被古鎮的雨水吞沒了,同時被吞沒的,還有街巷里散發著濃郁歷史氣息的茂生園、宜賓客棧、光順號、染坊、釀房和刺繡樓等。當我抬頭看到一個高大的石門坊上鎏金的“濯水”兩字時,便被它深深吸引住了。突然覺得,我遠道而來,就是來接受一場盛大的“濯水”洗禮的。
這是一座集土家吊腳樓群落、水運碼頭、商貿集鎮于一體的千年古鎮。古鎮青石鋪路,木質建筑樸素大方。我們找尋最佳背景,擺著各種優美姿態,將古鎮定格在張張光影里。
我們像一群會直立行走的魚兒,在古鎮清透的水色里,自由自在地悠游,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濯水風雨廊橋前。濯水風雨廊橋有橋、塔、亭三部分,瓦檐略帶弧線呈人字形,橋墩堅實牢固,黝黑的橋身為純木質結構,榫頭和卯眼互相穿插銜接。阿蓬江是我國少有的一條自東向西的河流,“阿蓬”在當地方言里有“雄奇俊秀”之意。濯水風雨廊橋橫跨在婀娜的阿蓬江上,遠觀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
走進風雨廊橋,層層橋面由木質階梯相連。在橋的中間,有一處亭子,可供人停下來眺望遠山近水。濯水古鎮的風雨廊橋不似湖南芷江的風雨廊橋,可以騎著自行車通行,它只供人行走。橋兩側有約百扇可自由開合的雕花木窗,橋內擺放有紅漆長凳。走在廊橋上看看河兩岸優雅平和的民居,看看蜿蜒流淌的阿蓬江,思緒翩飛,仿若穿越在古代。如若有一只深棕色的塤就更好。放在唇邊,和著濯水的雨聲輕輕地吹。吹給濯水風雨橋聽,吹給橋下的阿蓬江聽,吹給這里的風兒聽。我想,在我的唇湊近塤的一剎那間,風雨廊橋就已聽懂我的心音。
濯水風雨廊橋又名“滄浪橋”,它和古鎮的名字一樣,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的民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三千年前的楚辭在今天讀起來仍讓人覺得清新而富有韻律。當我仰望著風雨廊橋黑色牌匾上雄渾蒼勁的“滄浪橋”三個金色大字時,我陷入了久久地遐思。
雨盡情地下,唱著歡快的歌。濯水古鎮浸潤在一片煙雨朦朧之中,如同一闋唐詩宋詞。阿蓬江煙波浩渺,遠山連綿起伏,吊腳樓在江邊四五米高的河堤上,就像聳立在云端。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夫,欸乃著木漿,任河風吹拂著潔白的胡須,高聲吟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歌聲從遙遠的滄浪河穿云渡水而來,穿過蒼茫的時空,飄蕩在阿蓬江上,悠遠、清澈,又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