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肖翔
“我們把清早從田里采摘來的紅薯葉、芋頭和秋葵擺在攤位上來賣,我們是整個集市上最火爆的攤位!”談起9月初那場公益集市上的場景,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吉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尹珺鋒現在都還幸福感爆棚。他和同學們開墾的“親子農田”,正是該校用6年時間,為孩子們“減負”之后的綜合素質提升所打造的“理想國”。
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號稱史上最嚴減負令的《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簡稱“減負三十條”)重磅出臺,劍指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這一痼疾。而在“減負三十條”出臺之前,雨花區中小學就已積極展開行動,全面探索建立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減負提質雨花模式。
老師:提升孩子的課堂獲得感
曾經的雅禮雨花中學,“一言堂”式課堂比較普遍,教師“應試教育”觀念泛濫,一直阻礙著減負提質的進程。
? 來雅禮雨花中學已經7年的萬劍寒老師就曾是“應試教育”的實踐者。他帶的班級做的題、花的時間都比別人多,成績固然有提升,但師生都很疲憊。隨著雨花生命教育理念的深入,減負提質觀念的普及,萬劍寒開始問自己:學生在這樣的刷題課堂中,有沒有收獲知識的喜悅?
? “很慶幸自己做出了改變,我不再只關心成績,更注重努力提升每一個學生在課堂的獲得感,讓孩子因為收獲知識和學習本身而感到愉悅。”萬劍寒說。
? “第一次見萬老師不借助任何教具,徒手畫圓時,我驚呆了,原來上課風趣幽默的萬老師還藏了一手‘獨門絕技’。他的數學課有種魔力,總能快速讓我集中注意力,一堂課下來收獲很大,課后做題更有效率了。”該校初三學生劉保筠說。
學校:“減負”讓師生全面發展
? 作為一所特色學校,長郡雨花外國語學校一直堅守著“不補課,不違規征訂教輔資料,不準家教家養”的“三不”原則。校長張國軍認為,學生負擔重源自“負擔”不合理——機械學習負擔重,實踐活動負擔輕;文化考試負擔重,學習能力提升負擔輕,所以減負就是要激發人的主動性,讓全面發展成為學生新時尚。
? 近日,記者走進長郡雨花外國語學校,發現不少同學在下午4點已經開始享受自己的社團活動。在該校,每天一至八年級在下午3點半、九年級在下午4點半可以結束一天的文化課,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他們可以自習做作業,可以接受老師個性化的學習輔導,也可以參加學校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
? 學校自主開發的69門拓展選修課吸納了1873名學生參加,引進俱樂部合作開發的體藝課程對865名學生進行了特長培訓。
? 而在長塘里小學,堅持“讓孩子遇見更美好的未來”,優佳閱讀打卡、健身打卡、寫字打卡吸引了老師、學生甚至家長的積極參與。在學校的引領下,許許多多書香家庭、翰墨家庭、健康家庭都在涌現,教師幸福工程、教師“曬字、曬文、曬書”工程,也讓教師放松減壓,志趣高雅。
? 減負提質舉措提高了孩子的課堂學習效率,減負提質本身也拓展了師生學習的寬度和厚度,讓人生變得更完整和美好。
主管部門:“加減乘除”形成雨花模式
? 今年,為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全面落實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的《減負三十條》要求,雨花區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減負提質”實施方案,使出“加減乘除”減負組合拳。
? 雨花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陳俊告訴記者,“‘加減乘除’這四個字完美詮釋了具有雨花特色的‘減負提質’。孩子終生發展需要的,我們要大膽的‘加’進我們的教育中,所以綜合實踐活動、綜合素質培養我們多方搭建平臺;孩子們低效甚至無效的負擔一定要‘減’,要向低效教學、低效學習、低效作業說不,問課堂40分鐘要質量;教育的‘乘’法舉足輕重,需要家、校、社會多方協作,要樹起多維育人、全面發展的大旗;違規補課、違規征訂教輔資料這些嚴令禁止的,就要徹底去‘除’,是所有學校都必須遵守的準則。”
? “我覺得減負不是單純地少上課、少布置作業,它一定是和提質緊緊相連。我們通過減少低效、重復的學習,把時間、空間留給孩子們去健身、閱讀、參加實踐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核心素養。目前,雨花區的學校都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了,像長郡雨外、雅禮雨花、泰禹小學、長塘里小學等,做得都比較好。這項工作,我們會堅定不移地抓下去。”雨花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新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