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珵

無論是“曬娃”導致的信息泄露,還是社交軟件、智能產品有意無意的信息搜集與交易,抑或是電視節目中對“童星”的打造和推廣,“開發”幼兒隱私已經張開了饑餓的嘴,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兒童的人格權利。
“曬”出來的煩惱
“喂,倩倩媽媽,您好,我是李老師,我們機構有適合4歲孩子的英語課程,就在陽光幼兒園附近,您帶寶寶來試聽一下吧?!庇洸磺迨嵌嗌俅?,劉女士接到了類似的電話。有點煩躁地掛斷電話,她轉頭打開微信朋友圈,發布了早上送倩倩上幼兒園時在園所大門口拍攝的照片,并配上文字:“中班了,適應集體生活的倩倩,讓老母親放心不少?!笔獠恢?,恰是這看似平常的行為,泄露了孩子的個人信息。
許多家長都有被推銷電話騷擾的經歷。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表示,當對方準確說出幼兒的姓名、住址和興趣愛好等信息時,實際上已經涉及幼兒隱私這一重要問題。家長一方面不堪其擾,另一方面又樂于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各種網絡平臺“曬娃”,開通了幼兒隱私泄露的“光明大道”。
家庭親子APP親寶寶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00多名家長中,有78%的家長認為自己注重保護孩子隱私;13%的家長認為自己一般注重;仍然有9%的家長竟然認為孩子沒有隱私。
而自認注重孩子隱私保護的這78%受調查者,很可能是“自我感覺”太過良好了。同次調查的另一組數據呈現,有90%以上的家長曾在公開社交網絡曬過娃;76%的家長“曬”過孩子裸照;52%的家長公開過孩子大名;69%的“曬娃”標注過地址;44%的家長在接送孩子時標出過和地址、路線相關的信息。在分享過程中,孩子的生日、住址甚至身體隱私的信息,一目了然。
看似瑣碎的信息“曬”多了,經過“有心人”的拼湊,便能對幼兒的情況了如指掌。此前一則報道顯示,家住大連市李家街道錦霞社區的王女士遇到了一件可怕的事。一名男子拿著照片到她家找孩子,可是照片上的孩子分明是王女士的兒子。經過王女士回憶,懷疑是自己平日經常在朋友圈“曬娃”,讓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實際上,通過社交網絡上的拍照內容、時間、地點等信息推斷出孩子的家庭基本情況并不難,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不法分子掌握的信息越多,孩子被拐賣的可能性越大。
拋開安全隱患考慮,成年人似乎忘記了孩子也會有長大成人的時候,他們是否愿意面對昔日被公開的個人信息呢?更有甚者,為了博取關注將惡搞幼兒的段子制成小視頻傳播,在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的傳遞上值得推敲?!斑@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并不是因為孩子小,他就沒有人格尊嚴,沒有隱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長郭開元表示,“我們的傳統文化里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這涉及現代社會觀念中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家長監護權的關系問題。相比于其他人,有時候的確是監護人更容易將孩子的隱私暴露出來。”
郭開元告訴記者,隨著孩子的人格獨立和權利意識趨于健全,部分孩子會對父母的類似行為表示質疑。不久前,上海市閔行區一名小學生有關加強家長微信朋友圈健康“曬娃”的家庭教育建議,入選該區十大優秀提案。這名小學生給出了明確的數據:有六成小學生認為家長“曬娃”要征得自己的同意,足見孩子對未經同意的隱私曝光的敏感程度。
兒童媒介素養狀況調研報告顯示,13-14歲的“00后”中有17.5%遭遇過網絡惡搞,近兩成的初中生曾遭受過網絡欺凌。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自己在社交網絡公開的照片,很有可能成為孩子日后遭受網絡凌霸的素材。
形同虛設的“監護人同意”
如今,兒童“觸網”年齡越來越低。根據Quest Mobile發布的數據,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之后,0-6歲兒童已經超過1億人。這些伴隨屏幕成長的“網絡原住民”,從小就習慣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來娛樂與學習。
34歲的林女士發現,不少短視頻平臺、視頻網站都有著諸如“青少年模式”或者“監護人同意”的提示。作為一個5歲男孩的媽媽,她發現這些提醒很容易被兒子小手一點,自己還來不及看清具體內容,便被輕松略過。
林女士的體驗并非個案。主流的視頻平臺均推出了上述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條款,主旨也相似,即未成年人用戶在注冊該產品前,需要閱讀上述協議與政策,征得家長的同意。但網站并沒有匹配真實有效的年齡申報與驗證機制,導致監護人喪失了決定權。郭開元表示,在兒童個人信息保護中,監護人的知情同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規則?!暗捎诰W絡并非面對面的交流,存在虛擬性,怎樣判斷監護人已經知道并同意了,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些驗證機制很容易規避?!?/p>
頭部互聯網企業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措施多集中于游戲的防沉迷領域,而對信息搜集的態度顯得模棱兩可。特別是在《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出臺前,沒有針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的位階和效力較高的法律規定,使得這些行為處于缺少監管的游離地帶,滋生出灰色的經濟鏈。
電子游戲、社交軟件、智能機器人……有意無意地通過信息交易的方式牟取利益。各地兒童信息泄露事件屢見不鮮,一些平臺通過返利等各種小恩小惠,引誘監護人踏入填報孩子隱私信息的“陷阱”。杭州公安網警部門曾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利用網絡買賣兒童接種疫苗信息及家長聯系方式多達370萬條個人信息,幾乎與浙江全省0-6歲打過疫苗的兒童數量相當?,F實生活中,過度采集及使用幼兒信息的情況比比皆是,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教育類APP,頻頻被曝出存在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這些APP幾乎都帶有記錄信息、追蹤位置的功能,并且大多數作為下載的強制性條款,成了竊取兒童隱私的“重災區”。
此次《規定》從立法位階看屬部門規章,效力雖然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規,但屬于大法律的范疇。有學者認為,《規定》的出臺充實了我國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的法律依據,也對應著教育主管部門上半年集中監管規范各種教育類APP的不合規操作行為。郭開元提示,伴隨《規定》的實施,散布或者不正當使用兒童信息的行為明確屬于違法行為;同時,在可操作性層面,《規定》依然面臨著法律執行機制的挑戰。
持相似觀點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陸峰分析,《規定》的出臺對在線教育行業影響大不大,關鍵要看執法力度。目前,一些線上交互平臺和教育類APP在注冊時需要填寫性別、出生日期、姓名等信息,這就需要后續進一步明確哪些信息屬于必須收集的兒童個人信息。出臺《規定》只是第一步,執行層面需要相關部門配合起來,配套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相關的標準規范、實施細則、操作指南等。
值得關注的是,《規定》對作為被保護對象的兒童沒有進行年齡細分,這也成為落地過程里可以完善的內容?!?-14歲兒童的差異很大,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而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行為。在個人信息網絡保護方面,有必要進行進一步區分。”郭開元說。
造“童星”不能以犧牲隱私為代價
當幼兒隱私成為大眾娛樂的“甜點”,是否令人不寒而栗?不少人還記得熱播一時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充分開發“萌娃經濟”之時,迎來了“限童令”的一聲棒喝。其中,第四季的23歲“實習爸爸”董力和4歲“女兒”阿拉蕾,這對互不相識的“臨時父女”組合賺足了眼球,卻惹來了關于消費幼兒隱私的大量爭議。
節目中,有不少孩子半裸洗澡或是睡覺的鏡頭。一些相處片段更引發討論,如小女孩穿著寬大的衣服,半露著肩,天真無邪地說“你搞得定我嗎”,在截圖和網絡傳播中完全“變了味”。節目組的官方宣傳中,打著炒作CP的“擦邊球”。《爸爸回來了》是已經停播的另一檔親子節目,曾播出過男演員吳尊給3歲女兒洗澡的鏡頭。畫面中,孩子不著寸縷,盡管后期處理給孩子敏感部位打上了馬賽克,但依然露出了胸脯甚至部分臀部。
為何親子節目在面對幼兒隱私時,分寸拿捏得如此不當?歸根結底,是全社會在法治和觀念層面,都未能深刻認識到對幼兒隱私進行特殊保護的重要性。分析指出,“我來給你當爸爸”游戲本身,就是給幼兒一種不良示范,容易讓幼兒對陌生人毫無防備之心,被引誘和威脅,甚至根本就不明白那些侵犯的舉動意味著什么。
人類性行為研究者茱迪斯·雷斯曼在談論打擊兒童色情制品時說道:“兒童會模仿,成人社會說男人喜歡什么女人,兒童就會去模仿,我們把這些圖像和動作給他們看,他們就會去做?!辈还軐τ谀泻⑦€是女孩,“陌生人扮演父親”都是不恰當的導向,不尊重幼兒隱私的畫面也會給戀童癖留下素材。如果制作方利用這樣的網絡文化來炒作吸金,情況就變得更加危險,需要堅決痛斥和制止。幼兒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與加入演藝事業的成年人有著本質不同?!巴墙洕辈荒芤誀奚⒆拥碾[私為代價,這是不容突破的底線。
隱私是幼兒的權利。父母對待孩子秘密的態度至關重要,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心理世界。孩子再小,也有不能輕易暴露的秘密。王海英指出,公布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公開議論幼兒家庭狀況,都會讓幼兒感受到來自同伴或成人異樣的眼光,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發育?!氨Wo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隱私長期被人侵犯,因表達能力有限,幼兒憤怒和委屈的情緒長期被壓抑后,就會轉入潛意識,容易使幼兒產生自卑感,性格變得內向。”父母不但要給孩子的小秘密圈出“自留地”,還應當扮演好小秘密的守護者。
“家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適當的時機,結合具體事件,向幼兒滲透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相關知識?!蓖鹾S⒔o出建議,“讓幼兒知道自己及家長的姓名、家庭住址、家長電話等重要的個人信息,不能告訴陌生人,幫助幼兒樹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p>
成年人不要“拿走”孩子的隱私,更無權消費孩子的隱私。郭開元坦言,對兒童的網絡保護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傲⒎ㄖ皇瞧渲械囊粋€方面,并且不可能窮盡細節。我們需要提高整個社會對保護兒童的敏感度,特別是加強監護人的法治觀念,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彼粲跗髽I在面對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關系的平衡時,將基本的社會責任與道德倫理擺在更高的位置,從行業規范推廣開始加強自律,并從技術角度積極探索。結合AI人臉識別的身份認證技術,社會能夠在兒童隱私保護上跨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