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紅
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獨立的人格和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生活體驗、知識、情感都逐漸豐富起來,自我意識、自尊意識不斷增強。當孩子有了不想說的“小秘密”,那就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
網上有一個案例:一個才兩歲半的寶寶,想上廁所了。但家里有客人,大家都坐在客廳沙發上喝茶說話。她爬到媽媽后背上,將嘴巴湊到媽媽耳朵旁邊,悄悄地說:“我要便便。”媽媽聽后立刻帶她去了衛生間。在家人面前,孩子可能不會這樣遮掩;但在客人面前,她表現出了害羞,這就是她的隱私。
有些隱私不一定有那么神秘或“見不得人”,只是孩子不愿公開罷了。尊重孩子的隱私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一定的隱私意識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還有利于形成獨立的個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
培養孩子的隱私意識。平時要和孩子多交流,直接向孩子講明哪些事可以讓別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或爸爸媽媽知道,將隱私具體化。如:人身體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就要幫助孩子明白身體的哪些部位不能暴露在外面;有些事不適合當眾做,如告訴孩子在公眾場合不隨地大小便,盡量在衛生間方便;男女有別,要幫助孩子懂得男孩不能跟媽媽在女浴室洗澡,女孩穿裙子時要注意自己的姿態,盡量不要暴露三角褲等。
維護孩子的隱私權利。孩子的隱私和大人心中的隱私往往會有很大出入,大人覺得無所謂的一些事情在孩子的心里卻可能是天大的秘密。孩子的生理缺陷、不良的行為、曾經的過失、家庭的變故等都屬于孩子的隱私,如不慎泄露,孩子會感到難堪。例如:在園午睡時,我們看護的老師經常會發現個別幼兒有撫摸生殖器的現象,老師對孩子教育時就要注意,千萬不能在集體面前批評教育,還要和家長私下溝通,雙方一起努力,幫助孩子改正不良行為。如果班級的廁所只有間隔沒有門板,可能會出現男孩看女孩小便的現象,設計女孩子相對封閉獨立的便槽,能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
適當了解孩子的隱私。孩子的“隱私”大多是他們成長的一種情緒、體驗、經歷,我們應尊重孩子的這份感覺,給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但孩子年齡小,對事情的判別能力弱,成人就要仔細鑒別有的隱私是否違反了道德標準、是否有危險等。我們要保護的是孩子正常情況下的隱私。例如:幾個孩子商量要做一件勇敢的事并進行保密。大人發現了他們的蛛絲馬跡后,可以旁敲側擊暗示,并協助其把活動做得更完善,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斷排除和修正內心隱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老師和父母要重視孩子擁有秘密的重要性,用真心和智慧去關心孩子的心靈旅程,用真誠的溝通代替“偷看”, 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隱私有一定的相對性,自己的私事對一些人是隱私,對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隱私可以轉化,不信任你時是隱私,信任你了可以不是,老師和父母必須長期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感。當我們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去賞識和尊重孩子時,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更近了,孩子自然更愿意將自己的秘密分享給我們。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馬陸以仁幼兒園)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