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圓 郭震 寇彧
“熊孩子”是近年來廣泛傳播的用于形容調皮搗蛋、破壞力強的兒童的詞語。被稱為“熊孩子”的兒童通常精力充沛、行為沖動、難以管教,有時還帶有攻擊性。面對“熊孩子”,旁觀者常常大呼頭疼,家長也感到疲于應付。那么,“熊孩子”為什么會“熊”?父母如何教養才能使他們不“熊”呢?
孩子為什么會“熊”
兒童特征的影響。兒童既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白紙”,也不是什么都明白的“小大人”。他們的行為表現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熊孩子”之所以“熊”,與他們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相關。
自控力差。兒童的生理仍處在發育階段,他們的身高、體重、外貌等都在不斷地成長和變化。同時,他們的大腦也在發育。與成人相比,兒童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結非常多,也不穩定,就像還沒有形成河道的山間溪流,彎彎曲曲地把溪水引得四處流淌。所以,當兒童遇到新異刺激時就會非常興奮。由于大腦皮層與抑制功能相關的腦區尚未發育成熟,兒童一旦興奮起來就很難停下來。這種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現象表現在“熊孩子”身上,就是不分場合地做出過激行為和發出超大的聲音。此外,兒童的延遲滿足能力也尚未成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與年長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更沒有耐心,他們寧愿吃更少的糖果,也不愿意多等待一會兒以換取更多的糖果,他們難以做到安靜等待或者顧及場合。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經常會在各種公共場所聽到“熊孩子”的號啕大哭。其實,或許是因為他們肚子餓了而父母沒有立刻給他們想吃的東西,或許是因為他們想要另外一個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得不到。
自我中心。兒童的心理發展會經歷一個“自我中心”階段,此時,他們難以識別他人的觀點和想法,認為別人的想法和愿望與自己的是一樣的,只要自己開心了別人也應該開心。所以,當“熊孩子”們用彩筆在家中白凈的墻上畫了一幅“大作”的時候,他們以為其他人也會喜歡這幅“藝術品”。處于自我中心階段的“熊孩子”,共情能力也不足,他們難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體會對方的情緒。因此常常會做出撕毀他人心愛的書籍,拿走別人精心收藏的玩具等令人傷心、失望或者憤怒的事,而他們自己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動給他人造成了傷害。
注意力不持久。年幼的孩子很難專心在某項特定活動上,他們總是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又要那樣,好像對什么活動都感興趣,又都不能堅持長久。這是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調節注意力的區域——網狀結構尚未完全髓鞘化,使得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無法像成年人一樣較長久地專注于一項活動。所以,人們經常會看到“熊孩子”在公共場所到處亂跑,指手畫腳。
但并不是所有處于發展階段的兒童都是“熊孩子”。一方面,不同兒童之間的自控力、自我中心程度以及注意力等發展水平并不均衡,比如容易型氣質的兒童就比較隨和,情緒也比較積極,也更容易控制自己;而困難型的兒童就非常活躍,情緒表達強度高,也更容易被激怒。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最直接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孩子“熊不熊”。
“護犢子”的溺愛。大多數“熊孩子”的背后,都會有愛說“他還是個孩子”的“熊家長”。不顧規則,一味遷就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就是溺愛型的教養方式。研究發現,溺愛型家庭中成長的兒童,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都比較差。溺愛孩子的家長經常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于他們的無理要求,使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習得了只要“熊”就能達到目的的經驗;溺愛型家長也更可能無視他人的存在、縱容孩子的違規行為,比如在高鐵車廂里、飯店等公共場合,大聲與孩子嬉笑打鬧,覺得這樣做是對孩子的關愛。要知道,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或過分以孩子為中心,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較好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粗暴的拒絕。與溺愛型家長相反,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的需求總是不加區分地拒絕,錯誤地將不溝通、不答應當作不溺愛。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有基本的生理與心理需要。孩子會餓會渴、會覺得害怕、會有好奇心、會需要被尊重,這些都是合理的需要。家長要充分關注兒童的需要,能夠甄別并及時滿足合理需要。兒童有時出現激烈的行為也許就是起初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而變本加厲的后果。當然,家長對于孩子那些“不合時宜”的需要則應耐心溝通解釋、提出替代的解決方案、鼓勵他們等待或忍耐,而不該簡單粗暴地拒絕。
規則不明確。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應為孩子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3至10歲的兒童正處于道德發展的他律階段,他們的行為主要受成人制定的規則影響。如果家長沒有向兒童提供明確的規則,或者家長自己沒有遵守規則,又或者家長制定的規則前后不一,兒童的道德判斷就會出現混亂,從而無法形成穩定的是非觀念。
家長應該怎么做
兒童尚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他們的行為表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教育培養得當,“熊孩子”就不會“熊”。那么,家長們應該怎么做呢?
好的教養方式促成孩子的好習慣。首先,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既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正當合理需求,尊重孩子;也要明白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行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引導和培養。
其次,將好的教育理念落實在行為上。給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應答,孩子呼喚家長的時候,如果家長都能及時應答,孩子就不必一遍遍大聲叫喊了;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及反饋,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與之溝通,如果孩子發脾氣時能得到家長的耐心對待和關愛指導,允許他生氣、拍枕頭,使緊張情緒得以緩解,而不是摔東西、打人,孩子就能逐漸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同時學習自我控制。當然,也要為孩子創設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環境。如果總讓孩子憋著,他們不“熊”又能怎么辦呢?
第三,父母要為孩子制定清晰合理、前后一致的行為規則,并要與孩子一起遵守規則。研究表明,只有成人以身作則,并且父母行為一致,孩子才更有可能習得良好的行為方式,養成自信、自立、自控的品格和尊重他人、愛護公共財物的道德品質。
外出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熊孩子”被關注更多的是在公共場所。家長帶孩子外出時,一定要多加注意,行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盡量安排與孩子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活動。有些家長只顧自己的需求而不考慮孩子的特點,比如帶著孩子在商場長時間購物,這對于兒童來說是一件超級無聊的事情,難免出現厭煩、哭鬧等行為。親子樂園、兒童游樂場和博物館,可能才是孩子更感興趣的地方。
其次,不把孩子當成什么都不懂的附屬品。家長應與孩子一同商量活動內容,告知他們出行目的、計劃以及規則。家長也可以嘗試給外出活動賦予孩子感興趣的意義。例如,帶領孩子去自然科學博物館,安排“尋找恐龍之旅”“蝴蝶的一生”等寓教于樂而非走馬觀花的活動。海洋館、動物園、名勝古跡其實都是豐富的世界,如果家長花一點時間做功課,就能讓孩子在活動中有期待、有事做、有收獲。
最后,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空間,發掘孩子的自主性,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去玩具店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花費200元錢,至于買什么,可以由他自己決定;或者在點餐前告知孩子今天可以吃一種甜食,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冰激凌還是小蛋糕。當孩子對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參與感、更強的主人公意識以及更高的自主性時,他們也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享受美好的出行時光了。
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一個兒童獨特的發展特點,找到適合孩子特點的教養方式,進而幫助“熊孩子”不再“熊”,使之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獨立自主、健康自信的人。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院)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