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提起“熊孩子”這三個字,大家的腦海中會想到什么場景?或許是一個在你家里亂翻東西、砸壞你心愛物品的親戚家孩子,或許是在公共場合肆無忌憚地奔跑、喧嘩、破壞規則的頑童,又或許是做出來的事情讓大人也懼怕的討厭鬼。總之,“熊孩子”的破壞力和戰斗力強到讓人避之不及,想說愛他們更是難上加難。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樣,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討人厭的“熊孩子”, “熊孩子”的行為一定有原因。作為教育者要去探究這背后的緣由。
學期初,一個叫辰辰的小男孩走進了我的視線。他長得眉清目秀,也很有才藝,在慶“六一”的活動中,他表演的魔術獲得了小朋友們的一致稱贊。可是不久,我就發現辰辰有些異常。他的性子變得非常急躁,在教室里橫沖直撞,以往小紳士的模樣消失不見。漸漸地,向我告狀的小朋友也多了起來。這個說:“老師,辰辰用力拉我的小辮子。”那個叫起來:“老師,辰辰打我,我沒碰他……”甚至有家長專門來找我,反映辰辰欺負他家的孩子,希望我好好教育。
面對辰辰的種種“暴力”行為,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也找他談過幾次話,柔聲細語地耐心勸解,希望他不管走路做事都要慢慢來,可是收效甚微。當辰辰又一次打了其他小朋友后,我的耐心被磨光,忍不住嚴厲批評了他。辰辰怒目圓睜,活脫脫像一個小刺猬。我把辰辰的座位換了又換,調了又調。漸漸地大家都躲他遠遠的,沒有小朋友愿意和他坐在一起,辰辰成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和辰辰媽媽約談后找到了端倪。原來辰辰媽媽懷了二寶,因為精力有限就把辰辰的興趣班課程全部停掉了。媽媽常在孩子的面前念叨:有了小弟弟,你就做哥哥啦。其實對于要做哥哥這個事實,辰辰并沒有接受,他還沒有做好當哥哥的準備。辰辰才5歲,他的經驗都來自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言語。當他聽小朋友說起自己家的弟弟或者妹妹哭鬧不止、亂發脾氣、要這要那的時候,他便不喜歡媽媽口中的家庭新成員了。再加之辰辰性格內向,當所有的課外興趣活動都被取消后,他非常不開心,又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由此產生了一些“暴力”行為,試圖來釋放自己不愉快的心緒。暑假中由于媽媽的妊娠反應比較大,辰辰爸爸帶他的時間多了,而爸爸以往也從來沒有單獨跟兒子相處的經驗,父子倆在一起最多的互動就是用身體撞擊打鬧來表示關系親密。以辰辰這個年齡,他還沒有辦法自如轉換同爸爸與同小朋友之間有區別的相處模式,面對自己喜歡的人或者事情都以武力對之。
其實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要不斷學習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和孩子共同成長。生養是本能,而育兒是一種能力。我給辰辰爸爸的建議是在辰辰媽媽孕期多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努力做孩子的伙伴,而不僅僅是玩伴。在迎接國慶的升旗儀式活動中,我邀請辰辰爸爸來園當護旗手。當嘹亮的國歌聲響起,辰辰爸爸踏著有力的步伐走進操場的時候,辰辰使勁地拍著巴掌,小臉漲得通紅,興奮地叫道:“那是我爸爸,那是我爸爸。”通過爸爸的示范,辰辰懂得了原來爸爸也是很有本領的。辰辰的爸爸努力學習怎樣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一改以往簡單粗暴的方式。他和辰辰一起下棋、看書,共享快樂的親子時光。辰辰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耐心,更加仔細了。曾經那個小刺猬般容易“炸毛”的辰辰,如今又變回了懂禮貌、守紀律的模樣。
幼兒時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幫助家長成為合格的父母,共同教育好孩子。只要對癥下藥,“熊孩子”的標簽一定能摘除,想說愛他們也容易哦!
(作者單位:上海青草地雙語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