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東
【摘要】蒙古族題材電影在中國當代電影史上是最為燦爛的一抹,新中國建立之初它是維護民族團結、展現國家統一風貌的重要文化載體;新世紀以來它是描繪民族風貌、展現民族風采、刻畫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形式。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的創作數量層出不窮,本文首先對蒙古族題材電影概念進行辨析,然后梳理出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特點,進而反思新世紀以來的蒙古族題材電影在創作中產生的問題。
從新中國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誕生至今,蒙古族題材電影已走過近七十年的發展歷程。從進入市場探索商業化路徑至今,蒙古族題材電影的創作逐步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更是逐步適應市場的陣痛,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某種意義上講,蒙古族題材電影不能適應市場化的發展,但是他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卻尋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國內外電影節展上斬獲眾多獎項便證明蒙古族題材電影的藝術水準。但就在蒙古族題材電影急速發展之時,在創作數量井噴之際,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發展也呈現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了桎梏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蒙古族題材;電影
1蒙古族題材電影概念界定
關于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界定,學界和業界均對此爭論不休。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志敏在第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界定問題》一文,王志敏教授在文中提出了關于少數民族電影的兩個界定原則,即“一個根本原則(文化原則)、兩個保證原則(作者原則、題材原則)”。然而,本文的“蒙古族題材電影”有意將這一概念擴大。即在時代語境下,“蒙古族題材電影”是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拍攝的、描繪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現蒙古族民族文化風貌、講述內蒙古民族地區風俗、刻畫蒙古族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傳承的影片。自然,本文講述的內容為中國的蒙古族題材電影,不包括日本、蒙古國等國家拍攝的展現蒙古族風情的影片。
2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特點
2.1數量可觀
以時間的脈絡向歷史回溯,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發展史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史,即從輝煌到暗淡再到巔峰。1949年,國家初建百廢待興,為了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也為了號召廣大少數民族人民投入到祖國的革命建設中,國家極為重視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故此蒙古族題材電影進入輝煌發展時期,在十七年間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草原上的人們》《草原晨曲》等影片更是成為了一代人的成長記憶。進入到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迎來了高速發展,蒙古族題材電影創作的中堅力量——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內蒙古電影集團)創作了大量影片。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電影制片廠在新世紀以來創作了《珠拉的故事》《天上草原》等百余部蒙古族題材電影。就在內蒙古本土如火如荼的攝制蒙古族題材電影時,其他兄弟省市和地區的影視公司也在攝制蒙古族題材電影,諸如北京甌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攝制的《草原日記》、北京昆侖兄弟電影電視有限公司攝制的《綠草地》。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至2019年,二十年間共誕生了近200部蒙古族題材電影。
2.2多樣化發展
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開始,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逐步陷入到囹圄之中,蒙古族題材電影也不例外的成為了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重要載體,單一的國家敘事模式成為了蒙古族題材電影的重要敘事內容。然而,進入新世紀之后,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發展開始多樣化,它的主題不在拘泥于對蒙古族歷史的宏觀講述與對國家民族團結的主觀建構。新世紀以來的蒙古族題材電影更多的講述了本民族的文化風情、民族品性,將鏡頭對準蒙古族人民,真正講述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例如塞夫、麥麗絲執導的《天上草原》講述的就是內蒙古民族人民的博愛胸懷與偉大力量、德格娜執導的《告別》更是一部通過自身成長反映內蒙古人民在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迷思的影片、麥麗絲執導的《圣地額濟納》在講述內蒙古額濟納土爾扈特族人民把自己5萬平方公里的美麗牧場奉獻給祖國航天事業的歷史故事時,也同樣是將愛情貫穿在影片始終,以小見大的展現了蒙古族人民的品性。
2.3民族特色鮮明
蒙古族題材電影之所以稱之為蒙古族題材電影,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展現的文化是蒙古族文化。新世紀以來的蒙古族題材電影在民族文化的講述上、在民族風情的展現上都呈現出新的氣象。一方面,新世紀以來的蒙古族題材電影在草原、內蒙古民族風情景觀的展現上不在是用風景當背景,而是真正的將故事內容融入到影片中,將蒙古族文化融入到影片的血液中。另一方面,它不是用風俗當奇觀,為迎合觀眾制作一些未經考證的“偽民俗”,而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講述影片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在時代語境下的困境,就如同寧才導演的《季風中的馬》以一種幾乎近似于沉默的訴說,講述了由于草原沙化,牧民不得不退出草場遷往城鎮的故事,用馬為載體講述民族文化的困頓,無疑是代表了蒙古族文化的。草原、馬背、蒙古包共同構筑了蒙古族題材電影的民族特色。
3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面臨的問題
3.1市場競爭力不足
1993年, 當時的廣電部出臺了《關于當前探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電影的生產和經營引入市場經濟的軌道,打破了過去由中影公司統購包銷國產影片的經營格局,使各電影公司可以直接與電影廠購買影片。中影公司也就此取消了對內蒙古區每年500萬元影片版權費的補貼。故此,蒙古族題材電影的生存狀況昨日今非,曾經不用關注市場反應、一心在影像藝術上探索、精心打磨影片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當電影從公益事業轉變為娛樂工業之時,其經濟屬性則成為了其重要的拍攝因素,因為蒙古族題材電影的受眾狹小,不能適應大多數觀眾的審美需求,所以它適應市場化的道路也異常艱難。一方面,由于獲利因素民營公司不愿投入資金拍攝蒙古族題材電影;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拍攝蒙古族題材“大片”電影也不具備現實性,故此蒙古族題材電影大多走向了“藝術化道路”,觀眾認知度不夠也導致了其市場競爭力也愈發不足,周而復始,故此蒙古族題材電影的商業化瓶頸的打破還需一定時間。
3.2民族文化“他者化”表述
民族文化是蒙古族題材電影最為重要的展現內容。為了更好地突出蒙古民族傳統文化所遭遇的困境和守護民族精神的決心,蒙古族題材電影創作者不經意間建構了一個個假想性的草原文化的“烏托邦”, 而這些“烏托邦”是與現實生活脫離的、具有異質性的。一想起蒙古族題材電影,觀眾定然想起奶茶、那達慕、草原、蒙古包……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這些民俗文化的運用無可厚非,這樣的表現方式能夠將觀眾迅速帶入影片中,讓觀眾在觀影時產生精神愉悅之感。但是一些影片把這些本代表民族文化的民俗元素打造成為吸引觀眾目光的“獵奇元素”,大草原成為了故事發生的布景板、蒙古包成了烘托民族氣氛的道具……這種表達方式將會致使觀眾對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狀態產生誤解,不利于蒙古族題材電影發展的同時也影響了蒙古族文化傳播。
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題材電影迎來了發展的輝煌期,但是也必須看到它存在的問題。只有深耕民族文化,不斷創作出符合觀眾審美的影片,才能實現良性發展,相信蒙古族題材電影會得到市場與觀眾的認可。
參考文獻
[1]花暉,顧廣欣.新時期少數民族電影的情感建構與傳播[J].當代電影,2017(09):191-194.
[2]田義貴,王雪麗.蒙古族題材電影:從“被塑”到“自審”[J].電影藝術,2011(04):114-118.
[3]趙增春.內蒙古電影事業的回顧與展望[J].實踐, 1996 (10) :46-48.
[4]王鶴彤,張蕓.21世紀蒙古族題材電影的民族想象性建構[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