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剛

自然作為一門注重生活實踐、注重動手能力的學科,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科學創新思維。上海市徐匯區東二小學是一所五年制公辦學校,自20世紀80年代起,學校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基礎+特長,實踐+創新”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努力將“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學”的教育思想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校以自然學科建設為抓手,以實驗課堂為陣地,以科技競賽為舞臺,開展“動手動腦、寓學于樂”的自然學科教學。
注重課堂教學研究,提升實驗教學效率
學校把自然學科的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主陣地,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實驗課的研究和探索,以提升實驗課的教學效率。
第一課堂是重中之重,是學生們學習科學知識、進行科學實驗、養成科學習慣和培養科學精神的主要場所。在實驗教學中,學校首先保證的是課堂的效率,做到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實驗內容,讓學生規范地完成實驗操作,并能夠自行探究出實驗結論,培養他們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得益于校領導的高度關注和教研組老師的齊心配合。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分管領導都做到盡量參與,共同教研。組內老師積極準備,對實驗課開展說課、評課、改課活動,用集體的智慧提升實驗課的效率。同時,我校教導處還開設了獨具特色的“同課異構”課和“咬尾巴”課教學評比,為自然學科實驗課的研究和探索打開了新思路。“同課異構”課是指相同的實驗課由兩位老師用不同方法開展教學,比較課堂教學效率,找出可以優化的環節。而“咬尾巴”課是指同一單元相鄰的兩個課時由兩位老師分別教授,以檢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際的教學評比過程中,相同的課程由不同的老師設計、教授,上出了別具一格的實驗課,讓聽課的領導和老師耳目一新,頗有收獲。
在保證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我們的實驗課設計也兼顧了趣味性。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靈活多樣的實驗設計、形式多變的實驗方法、自主探究的實驗過程,能點燃他們探究實驗、創新設計的智慧火花。因此,把教材內的實驗生活化、趣味化,是我們設計實驗的重點內容。通過教研組的共同教研,我們把實驗內容進行了改進,使學生更容易參與和操作,進一步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做到了寓教于樂。
高效率的實驗課,離不開實驗材料的保障。由于種種原因,小學實驗室標準配備的補給,已經有好多年沒有調撥了,但是實驗課還是要開展,怎么辦呢?教研組老師群策群力,向周邊的兄弟學校借器材,借不到的就自己去采購。實驗器材種類繁多,有玻璃器皿、橡膠塑料、電路開關、化學藥品等,想要買齊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老師們利用雙休日外出尋覓,到處奔波,終于買到了大部分的實驗器材。最后還不能解決的就由老師自己設計,自制或改進教具學具,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上好每一節實驗課。
豐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科學素養能力
我們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和需求,學校專門設計了《科學小實驗》校本課程。課程內容的編寫經過了長期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并請有關專家進行專門的指導和審核,力求做到課程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能力。這樣的課程開設之后,學生們爭相報名,往往是三四個學生爭奪一個科學小實驗課程的名額。
除此之外,我們根據本地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設計了適合學生開展的中長期探究活動,比如“不同種子的萌發對比探究”“牽牛花的生長觀察日記”“身邊的水干凈嗎”等。在設計活動之初,我們對學生的興趣點進行了調查,把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內容進行篩選和整理,并結合教材的知識點和周邊環境等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有動力、有能力、有收獲。在活動結束后,評選優秀的探究案例進行展示交流,并進行一定的表揚和獎勵。最后從中提煉成功的經驗,為下一輪探究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做足準備。
為了盡量滿足學生們對于動手實驗和制作的需求,我們開設了紙飛機校本課程和航模組興趣課,讓學生把實驗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一系列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鞏固了學生的技能,更讓他們初步掌握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將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極大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實驗的興趣,充分培養和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為他們科學素養的提升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搭建科技競賽舞臺,輻射區域實驗教學
學校的自然科技與實驗能力培養在多年的教學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了促進小學自然學科實驗教學的全面發展,本著兄弟學校之間相互幫助、彼此促進的原則,學校利用在自然學科教學與實驗能力培養工作中的優勢,在區域層面進一步發揮輻射作用,共享教學改革帶來的成果。
“玩科學的把戲”——“東二杯”小學生實驗能力邀請賽,就是學校推出的一項重要賽事活動。自2008年起,學校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徐匯區小學生能力活動八大杯賽之一,其內容是通過對科學實驗的做一做、想一想,來檢驗區域內小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此推進自然、勞技學科的教學與研究,為培養學生會動手、善動腦、能創新的學習習慣和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掌握科學的實踐能力搭建平臺。
在歷屆比賽中,組委會根據自然學科的課綱要求和實驗能力要求,事先擬定以“實驗能力操作”為核心的競賽項目,比如“正確使用酒精燈”“正確使用天平”“自制電磁鐵”等,以此檢驗各校的實驗教學成效與學生動手能力。而從第四屆杯賽開始,根據課改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著重自我學習能力培養”的要求,組委會改進了比賽規則,增加了讓學生通過閱讀實驗作業單、按照要求進行實驗的規定。比如組委會根據實驗課上的“浮力實驗”,設計出了“用排水法測量物體的體積”的實驗項目,以此檢驗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挑戰,比如學生要根據要求自行設計“紙橋跨接承重”“空氣對流箱”等綜合項目。
通過這樣的實驗能力邀請賽,徐匯區的小學自然學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小學的校長都重視起自然學科的建設,區域內小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杯賽的舉辦也讓我們發現了學科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如實驗教學的規范流程不夠清晰、實驗器材的缺乏等。這些問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得到了有關部門及學校的重視,通過區域層面的統籌協調得到改善,為自然學科教學和實驗室建設的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學校近年來在自然學科實驗教學建設上開展的一些工作,有成功也有失敗。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大膽實踐,勇于創新,在自然學科實驗教學之路上不斷前行。
(作者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東二小學)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