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李靜
課堂教學的基本構成,可以總結為“1線3維4層5標”。
1線: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感線
課堂教學,貴在情感交流。
用情感激活教材。文本滲透著作者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高尚的審美、卓越的智慧,課堂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情感作用,引導學生用活教材。
讓學生動起來。采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課堂活起來。
抓住班級群體的人脈。教師要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構建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框架和價值觀模式,從“人人成功才謂成功”“唯有水漲才能船高”的角度領會成才觀。
3維:課堂教學中“點線面”體系的構建
突破知識點。首先,實施課堂時間“三分法”,將45分鐘拆分為“XYZ三段”。“X學段”,讓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盡可能自己找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理解背誦并進行自學檢測;“Y疑段”,展示、提出疑問、小組交流、兵教兵答疑解惑、教師精講點撥;“Z綜段”,總結、提煉、應用檢測、形成體系、小組展示知識思維導圖、小組競賽本節綜合測試。
其次,實施課堂內容“三分法”,將知識點拆分為“ABC三問”遞進性問題組。實施問題探究、實驗探究、合作探究模式,引領學生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將一個知識點分層次解決,降低了知識難度,培養了合作習慣。
最后,實施課堂人員“三分法”,將本班學生分為“甲乙丙三組”。甲組基礎薄弱,“Y疑段”時,要有2人到“乙組”學藝,然后回本組進行交流、展示;乙組基礎中等,“Y疑段”時,要有2人到“丙組”學藝,然后回本組進行交流、展示;丙組基礎優秀,“Y疑段”時,要有2人到“甲乙組”指導旁聽。整體教學目標必須達到全員掌握、全員達標。
構建知識體系。在知識點突破的基礎上,引領學生自我勾勒思維導圖,自我構建知識體系。
如何繪制思維導圖?一定中心:抓框架體系,濃縮關鍵詞,確定喜歡的形狀。二定體系:體系用各種顏色,分支清晰不亂,體現發散性、結構化。三定次序:要有層次性(主論清晰)、遞進性(主次分明)。四定實用: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幫助思維梳理、分析記憶。
構建知識體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一是自我總結,自然生成。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預習學案、導學案基本知識點出現順序,粗略將知識串聯成線。二是小組合作,探究生成。在自我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組內展示、討論和組間交流,碰撞思維形成靈感,矯正自我知識體系。
構建應用體系。知識學習,貴在活用。對原有知識進行提煉,將知識認知結構擴大、深化和升華,就生成了以“知識遷移能力”為核心的知識應用體系。
一是知識應用歸類,同化新知調整。同型問題、類似問題、不同問題進行辨析,找出分類依據,獲得有效的遷移歸類鏈接。將知識點設置成“問題組”,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同化新知到原認知結構,構建清晰、概括性的認知結構。
二是轉換問題情境,類化變式問題。培養求異發散思維,將知識化為問題,將問題化為習題,將習題化為變式,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依據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類化,歸納題型方法與知識的聯系,鏈接形成實用的應用體系。
三是換位思考,嘗試出題。歸納“知識遷移與實際應用、知識與習題點、習題與方法思路”的契合點,通過習題組、試卷的綜合訓練,進一步探究情境的生活原理,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實現思維的拓展。繼而換位思考,嘗試出題,將舊題“提取、拆分、整合、重組”,形成自我強大的“應用體系”。
4層:課堂教學中師生四層次關系的體現
第一層次:師本課堂。教師用“吼叫、打罵、生氣”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管理,沒有做到注愛于生、注情于教。
第二層次:師能課堂。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不怒自威,眼神所到之處鴉雀無聲,所教知識準確到位,學生折服,同行佩服。
第三層次:生本課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動了起來,但是知識生成不到位,問題討論活躍了起來,但是思維含量不夠、思維生成不足。
第四層次:生能課堂。課堂中教師能教、學生能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會獨立思考;通過小組學習,學會人際合作;通過辯論交流,學會思維碰撞;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科學實踐。
5標:課堂教學的評價方法
一評學校,評學校教研素質目標。學校教研應是常規工作,而不是一種活動。聽評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是“同學習同進步”的有效教研平臺,講者精心展示自我最高水準,聽者多角度觀察課堂汲取營養,不應付,不說空話。
二評教師,評課堂教師素質目標。一看“導課”:“導語、入題、入點線面”的導入均能自然流暢。二看“導趣”:課堂趣味性強,幽默而不俗套,導趣而不導偏。三看“導演”:過程活動設計科學, “導≥講”,啟發性強。四看“演員”:教師基本素質過硬,能融入師生和諧氛圍。
三評學生,評課堂學生素質目標。一看“主體”作用:整節課是老師“導”,學生“演”——探究、展示。二看“主人”作用:教學活動依據學生實際進行設計,依據課堂效果進行調整。三看“主角”作用:老師輔助,學生“說、唱、寫、演、自我點評”。四看“主動”作用:學生積極主動“自學、探究、討論、展示、總結、反思”。
四評效果,評課堂四個維度的效果目標。一看“教材”效果:教材理解準確,處理靈活,重難點突破,挖掘教材深廣度適當。二看“體系”效果:學生“點線面”體系成型,含創造性思維訓練和動手能力培養。三看“習慣”效果:學生自學、思維、書寫、表達的習慣是否養成。四看“幸福指數”:課堂效果自然生成,課堂氣氛熱烈,情緒飽滿,精神振奮。
五評方法,評課堂手段的有效運用目標。一看內容處理:思路設計(脈絡清晰,符合學生實際,有獨創性、靈活性)、環節編排(處理科學、銜接過渡自然,講練時間安排得當)。二看學生調動:學生活動活潑、有序,師生和諧,參與面廣,達成度高。三看手段運用:投影、錄音、電腦、電視、電影、微課、白板等教學手段適度,輔助使用得當。四看能力培養:敢于質疑、積極主動、豐富想象、逆向思維、自信自主、鍥而不舍。
好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是有認知深度、有情感的課堂,是形成規則和習慣的課堂,是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課堂。好課堂里出素養,好課堂里出精神,好課堂里出才能。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英雄山中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