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晶 方麗英 葉曉嵐











摘 要:綜合傳統盤扣相關文獻研究和實物考證,選擇棉、麻、絲3種不同材質的面料,用手工和車縫兩種不同工藝制作不同款式的盤扣,利用主觀評價法對制作的27個盤扣的造型效果分別打分,并通過SPSS軟件對主觀評價的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評價盤扣的造型效果,并進一步分析造型較好盤扣的裝飾效果。結果表明,不同面料和制作方式會對不同款式盤扣的造型效果產生影響:絲綢制作的一字扣和有嵌心盤扣質感更好,棉麻制作的無嵌心盤扣飽滿度效果更好,棉麻類琵琶扣采用手工縫制方法其飽滿度效果更好;不同款式盤扣的裝飾效果不同:對于樣式簡單的旗袍,花式盤扣在偏襟處的裝飾效果更好,基礎樣式的一字扣在衣領處的裝飾效果更好。結合盤扣的制作工時可為生產和設計提供依據。
關鍵詞:傳統盤扣;主觀評價;SPSS;造型效果;裝飾效果
中圖分類號:TS94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19)04-0053-05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Decor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rog
LI Yajinga, FANG Liyingb, YE Xiaolanb
(a.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frog and the physical textual research were synthesized. Cotton, linen and silk were selected as the raw materials to make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frogs by hand or by sewing machine.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 was utilized to score the modeling effect of 27 frog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were analyzed by ANOVA with SPSS software. The modeling effect of these Chinese frogs as well as the decoration effect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fabric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would have an impact on the modeling effect of different styles of Chinese frogs. A one-clasp button made of silk and an embossed clasp button are better in texture. A non-embedded frog made of cotton and linen is better in terms of plumpness, while Pipa frog made of cotton and linen with hand sewing has the best effect on plumpness. The deco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yles of frogs are different. For a piece of cheongsam with simple style, fancy Chinese frog possesses good decorative effect on partial placket, while the one-clasp button with basic style shows the better decorative effect on neckline. By combining the production time of frogs, the basis can be provided for producers and designers.
Key words:traditional frog; subjective evaluation; SPSS; modeling effect; decorative effect
張渭源、王傳銘在《服飾詞典》中對盤扣定義為:一邊為環圈,另一邊為中國結編的紐扣組合而成的扣合件[1]。盤扣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紐扣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一個符號象征[2]。隨著中國國力的昌盛,人們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尋求民族身份的認同。本文應用主觀評價法對傳統裝飾工藝下盤扣的造型效果評分,將盤扣的材質、款式和工藝進行量化分析比較,歸納并評價盤扣的造型效果,并進一步分析不同款式盤扣在偏襟和衣領處的裝飾效果,進而更加準確地了解消費者對盤扣的偏好和期望,以為盤扣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盤扣樣品的選取
1.1 式樣的選取
盤扣的分類有很多種,按制作工藝可分為基礎盤扣、鑲嵌盤扣、配色盤扣[3-4]。本研究按照盤扣制作工藝的不同,對盤扣的式樣進行問卷調查,選取一字扣、琵琶扣、三色一字扣、無嵌心鑲嵌盤扣、有嵌心盤扣和雙色品字扣6種盤扣作為研究樣品。
1.2 面料材質的選取
盤扣的材質決定了盤扣的風格和造型。棉、麻和絲綢是較早運用到盤扣中的材質,并在民國時期的旗袍中出現頻率較高,線繩類盤扣是在清代以后開始出現,而毛呢和皮革盤扣是在近現代運用頻率越來越高的兩種材質[5-7]。因為本研究是基于傳統裝飾工藝下的盤扣研究,故選擇棉、麻、絲綢作為盤扣的3種材質。在選擇棉麻絲3種面料時保證顏色的一致性,并且面料的質量和質感在同一檔次水平。
1.3 制作方式的選取
本研究的制作方式主要是指襻條的制作方式,襻條制作方法有兩種:手工和車縫[8]。盤扣傳統的制作工藝是手縫,但是在實際生產中為了節約工時,減少成本,制作方式逐漸由車縫代替手縫。對于鑲嵌型盤扣和雙色品字扣由于工藝的特殊性,需要加入鋼絲定型,所以僅選用手縫這一種制作工藝[9]。實驗中將對這兩種不同的襻條制作方法,進行對比研究。
為方便盤扣造型效果的對比,根據劉祎關于民國日常旗袍顏色的研究理論,面料趨于淡雅、素凈[10]。本研究盤扣的面料選取單一顏色——青色。
2 試 驗
2.1 盤扣樣品制作
通過調查問卷分析選出27個具有代表性的盤扣。盤扣的制作步驟可以分為四部分:襻條的制作、盤紐的繞制、盤花的盤制和盤扣的固定。本文盤扣的傳統制作工藝主要參考自崔愛梅的《中國盤花扣之制作方法與應用設計》[5],為了減少制作工藝水平的不同影響主觀評價的結果,所有的盤扣都由同一人制作完成,試驗樣品編號如表1所示,實物圖如圖1所示。
2.2 盤扣的造型效果評價分析
對不同種類的盤扣進行造型效果(包括質感和飽滿度)的主觀評價,采用心理學標尺法量化評價。運用SPSS軟件對盤扣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如下:不同面料對一字扣、琵琶扣、三色一字扣、無嵌心盤扣、有嵌心盤扣和雙色品字扣造型效果的影響;不同制作方式對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造型效果的影響。
2.2.1 不同面料對盤扣造型效果的影響
運用SPSS軟件分析不同面料對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影響,由表2可見,不同面料對手縫和車縫一字扣的飽滿度概率p值為0.820、0.596,大于顯著性水平α=0.05,所以認為不同面料對一字扣的飽滿度沒有顯著性影響;不同面料對手縫和車縫一字扣的質感概率p值為0.029、0.015,小于顯著性水平α=0.05,所以認為不同面料對一字扣的質感有顯著性影響;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面料對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飽滿度和質感均沒有顯著性影響。
運用SPSS軟件分析不同面料對無嵌心盤扣、有嵌心盤扣和雙色品字扣的造型效果影響,由表3可見,不同面料對無嵌心盤扣的飽滿度和質感的概率p值分別為0.031、0.723,顯著性水平α為0.05,所以認為不同面料對無嵌心盤扣的飽滿度有顯著性影響,不同面料對無嵌心盤扣的質感沒有顯著性影響;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面料對有嵌心盤扣的飽滿度沒有顯著性影響,不同面料對有嵌心盤扣的質感有顯著性影響;不同面料對雙色品字扣的飽滿度和質感沒有顯著性影響。
2.2.2 不同制作方式對盤扣造型效果的影響
運用SPSS軟件分析不同制作方式對一字扣、琵琶扣和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影響,由表4可見,不同制作方式對麻棉琵琶扣飽滿度的概率p值分別為0.00、0.04,小于顯著性水平α為0.05,所以認為不同制作方式對麻棉琵琶扣的飽滿度有顯著性影響。用同樣的方法分析可得,不同制作方式對一字扣、三色一字扣的造型效果、琵琶扣的質感以及琵琶扣中絲綢面料的飽滿度沒有顯著性影響。
對有顯著性影響的盤扣進行進一步的均值比較,如表5、表6所示。結合以上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可得:用絲綢面料制作的一字扣和有嵌心盤扣,其質感更好;用棉麻面料制作的無嵌心盤扣,其飽滿度效果更好;棉麻類琵琶扣采用手工縫制方法其飽滿度效果更好。
對27個盤扣進行綜合評分分析,如圖2所示。6種樣式盤扣的綜合得分可以分為3個階段,高分段、中等分段以及低分段。在高分段集中的盤扣樣式為有嵌心盤扣及雙色品字扣,在低分段集中的盤扣樣式為一字扣及三色一字扣,琵琶扣、無嵌心盤扣則集中在中等分段。由此可以推測,評價者偏愛樣式較為復雜的盤扣如有嵌心盤扣及雙色品字扣。
2.3 盤扣的裝飾效果評價分析
將較受評價者喜愛的盤扣裝飾在旗袍的偏襟和衣領處,評價不同樣式盤扣在旗袍偏襟和衣領處的裝飾效果。
2.3.1 試驗對象及樣品
試驗選擇服裝專業大學生78名和專業老師27名。旗袍樣式通過調查問卷選用消費者投票率最高的民國時期合體全開襟中長旗袍,采用純青色棉料配撞色滾邊,如圖3所示。盤扣樣式選取實物評價中綜合評分較高的3種花式盤扣裝飾在旗袍的偏襟處,即1號無嵌心盤扣、2號有嵌心盤扣和3號雙色品字扣。另選取三種一字扣裝飾在旗袍的衣領處,即4號一字扣(基本款)、5號一字扣(珍珠紐頭)和6號一字扣(雙色),如圖4所示。
2.3.2 主觀效果評價
研究盤扣位于偏襟處的裝飾效果,選取3種花式盤扣和3種一字扣裝飾于偏襟處;研究盤扣位于衣領處的裝飾效果,選取3種一字扣裝飾于衣領處;采用均值比較法,量化比較不同樣式盤扣在服裝部位的裝飾效果。
a)偏襟處裝飾效果評分如表7所示。根據結果對比可得:對于樣式簡單的旗袍,盤扣在偏襟處的裝飾,款式相對復雜的花式盤扣比基礎一字扣更受歡迎。
b)衣領處裝飾效果評分如表8所示。根據結果對比可得:盤扣在衣領處的裝飾,基礎樣式的一字扣較受歡迎,其次是雙色一字扣,最低的為珍珠紐頭的一字扣。
2.4 不同盤扣的工時對比
盤扣的造型效果和裝飾效果評價是基于現代審美得出的結論,但盤扣作為服裝中重要的配飾,其制作工時成本一樣不能忽略,在實驗制作過程中,總結和歸納了不同樣式盤扣制作所需的工時,如表9所示。以下數據為制作一對盤扣所需要的時間。由表9中數據對比可得:手工制作較車縫工時長,有嵌心盤扣所用工時最長,基礎一字扣所用工時最短。
3 結果分析
在盤扣造型效果評價中,結合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綜合評分均值比較得出,不同面料對一字扣和鑲嵌盤扣的質感有顯著性影響,絲綢面料更受歡迎;不同面料對無鑲嵌盤花扣的飽滿度有顯著性影響,棉面料更受歡迎;棉麻材質的琵琶扣采用手縫方式其飽滿度效果更好。評價者偏愛樣式較為復雜的盤扣如有鑲嵌的盤花扣以及雙色品字扣。
在盤扣裝飾效果評價中,綜合6種盤扣的評分結果可得,對于款式簡單的旗袍,在偏襟處評價者更喜歡款式復雜的花式盤扣,因為這些盤扣會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在衣領處評價者更喜歡基礎樣式的一字扣,因為旗袍的立領本身就可以修飾頸部,在此處裝飾花式盤扣,會起到畫蛇添足的效果。
比較不同盤扣的制作工時,樣式最為基礎的一字扣工時最少,款式復雜程度越高,制作工時越長;車縫的工時普遍低于手工,但在制作過程中發現,車縫時襻條直徑具有局限性,如果服裝中需要直徑較小較為精細的盤扣,只能采用手縫方式制作襻條。
4 結 論
a)對于一字扣,采用絲綢面料制作更受歡迎;采用車縫方式制作襻條,對其造型效果不會產生影響,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可減少工時和成本。
b)對于琵琶扣,手工比車縫工時長,而在盤扣裝飾效果評價中得出,手縫襻條制作的琵琶扣受歡迎程度更高一些,因此生產者可以結合服裝的品質,高品質的服裝建議使用手縫襻條制作的琵琶扣,更能提升服裝的品質感。
c)對于鑲嵌型盤扣,不同面料的制作工時差異較大,其中絲綢面料制作的有嵌心盤扣和棉麻面料制作的無嵌心盤扣更受歡迎;但絲綢面料花費的工時與棉麻相比相差較大,故絲綢面料制作的有嵌心盤扣盤扣應運用于高端服裝中,低端服裝不適合。
d)對于雙色品字扣,不同面料對其造型效果和制作工時影響不大,故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面料。
e)對于款式較為簡單的旗袍,衣領處適合選擇基礎款一字扣,偏襟處適合選擇款式較復雜的花式盤扣。
本文采用主觀評價的方法來研究傳統盤扣的造型效果和裝飾效果,評價者存在個體的差異性,比如:情感態度、消費價值觀及時尚感等,這些對評價效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另一方面,傳統旗袍的盤扣色彩豐富,不同顏色的盤扣可以賦予旗袍不同的生命,本文僅研究了單一青色傳統盤扣的造型效果和裝飾效果,后續研究可以向色彩更豐富的盤扣擴展。
參考文獻:
[1] 張渭源.服飾辭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
[2] 徐舒.盤扣的造型與使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6:3-5.
[3] 朱玲敏.中國傳統盤扣的造型與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6:10-12.
[4] 李丹.盤扣文化[J].國際紡織導報,2015(10):71-74.
[5] 崔愛梅.中國盤花扣之制作方法與應用設計[M].臺北:環球書局,2000:56-60.
[6] 胡南竹,郭川川.從老照片中看20世紀30年代上海女性的旗袍及裝扮[J].江蘇絲綢,2008(2):49-51.
[7] 魏豐然,王瑋,陳龔子,等盤扣花樣與技法創新[J].化纖與紡織技術,2014,43(3):38-41.
[8] 袁博.傳統盤扣的藝術魅力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與發展[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15:13-14.
[9] 劉鳳霞.中國盤扣技藝大全[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3:108-110.
[10] 劉祎.民國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