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8月26日,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召開,此次大會吸引了眾多行業大佬到場,其中,BAT掌門人李彥宏、馬云、馬化騰也悉數亮相并發表演講。下面,來看看BAT的三位掌門人,分別都說了哪些重點。
馬化騰:產業競爭由過去單打PK變成了雙打比賽
過去一年,國際貿易摩擦增加了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阻力,也激發起中國經濟的韌勁和數字產業的潛力。在此情況下,如何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
“產業競爭的主賽場正在由過去單打PK逐漸變成了雙打的比賽。”過去商業競爭往往圍繞著垂直細分產業的單打獨斗,而在信息化這個最大的變量開始融入到各行各業的當下,產業競爭的方式實際已經變成由垂直縱深的各個實體產業和橫向延展的信息產業相結合所形成的縱橫交錯的新搭檔,即產業競爭已經演化為雙打的比賽。
其實,工信部很早就提出了“兩化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馬化騰認為,產業互聯網正是“兩化融合”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
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產業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外延式的拓展,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想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是必由之路。在此情況下,企業需要不斷地激發創新潛力,打造更多的拳頭產品。因為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力,才能夠把挑戰變成機遇。
另外,攀登科技和產業的珠峰往往要依賴“科技共同體”和全球產業生態。“正如5G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系列的技術創新,需要聯合登山隊來征服。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完全擁有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所需要的全部資源、技術和能力,產業割裂和技術脫鉤將會損害整個人類長遠的利益。”
因此,中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定力和遠見是有目共睹的。騰訊也將在科研領域方面投入更多力量,把科技向善納入公司新的使命和愿景。馬化騰還承諾,騰訊將通過內外部開放源代碼的方式,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共同體的構建。
李彥宏:三大建議助力產業智能化發展
過去一年里,人工智能從公眾津津樂道那些酷炫的效果變成了社會的一個共識,變成了一個國家戰略。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做的就是扎實推進人工智能在各個產業領域的滲透,幫助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提升效率,提升人們的感受。
“所以我們看到以前大家比較喜歡傳人工智能又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今天我們更關注人工智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便利,給人們的工作提升了多少效率。”
李彥宏認為,當下公眾的關注點可能更多集中于無人駕駛怎么能夠真正安全且低成本地供人使用;機器作為一個助力能夠給人帶來多少價值;中國人工智能整體開發框架上有多少話語權……這些正是需要全行業未來去下功夫提升的地方,以至于最后讓人工智能不再講究酷炫,而是講究扎扎實實推進和落實。
對于未來,李彥宏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要關注安全和效率。例如,為什么現在要把無人駕駛的速度降下來?就是為了保障安全。為什么低速的L4會先于高速的L3實現?也是出于安全的考慮。
第二,希望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自動駕駛領域,與中國有著相當競爭的美國更多強調單車智能,他們在道路測試上的規范或者說相關的法律更加靈活,但是中國也有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可以在路測增加很多設備來提升安全和效率。
第三,充分利用開源和開放平臺。開源平臺的作用在整個人工智能發展當中非常重要,而且開源并不表明所有東西都是免費的,它是自主的、可控的,但中國在這方面發展相對比較晚,因此,現在很多開源的東西還掌握在別人的手里。
在此情況下,百度將著眼當前項目和未來的契機,與重慶市政府和各界伙伴一起促成產業智能化發展提速,推動行業規則的制定,推動創新商業模式,推動AI技術在社會民生方方面面的落地,迎接智能的新世界。
馬云:未來人類會依照數據而居住
數字技術到底應該給人類帶來一些什么?答案顯而易見,數字技術應該讓人類的發展更加普惠、更加可持續、更加綠色。
中國是一個東西發展差距非常大的國家,移動支付發展了十多年,從黑河到騰沖的這條胡煥庸線才開始慢慢移動,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從2011年到2018年,移動支付正在打破傳統的胡煥庸線,讓東西部金融服務差距縮短了15%。
這僅僅是剛剛開始,“我認為接下來的全球化和技術都會產生巨大的變革。”
當下,全球化已經不是港口城市受益,而應該是所有的城市都受益。在工業化時代,全球化分工受益的主要是港口城市和沿海城市,但在數字化時代,全球化分工應該讓偏遠的城市、偏遠的地區受益。
“過去人類是依水而聚,只要有水的地方人類都去尋找,我認為未來人類會依照數據而居住,要找到通數據的地方。”
接下來城鎮化會加速,過去人類要花幾百年才能夠完成城鎮化,可能數字時代一些落后的地區只要幾十年就可以,未來十多年還有很多地方的發展將是跨越式的,可能還沒進入3G就會直接進入5G。
馬云還堅信,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能我覺得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
在智能世界三要素中(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互聯網是生產關系,云計算是生產力,大數據是生產資料,未來則是互聯網大數據以及大計算這些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
智能世界不是讓萬物像人,而是讓萬物像人一樣去學習,智能時代要解決的是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了解人不能了解的東西。機器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人類必須敬畏尊重機器的智能。“過去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機器會變成人,但最終人應該更像人,機器應該更像機器。”
馬云還強調,智能時代不要把精力花在技術上、花在設備上,而是要把技術、設備花在人的進步身上、人的感受身上。因此,智能時代不應該也不能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很多人擔心創新企業、市場企業做大,中國現在的互聯網公司是靠創新、靠市場做起來的,我們不應該害怕創新企業變成巨頭,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巨頭不創新。當然,所有的大公司不是市值大、不是規模大,而是責任大,只有責任大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未來的三十年必然是智能的時代,需要有智慧的政策。當然所有智慧的政策都需要有智慧的責任,不擔當責任誰也不可能做大,大企業大的創新必須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解決未來的問題。
盡管現在的世界非常復雜,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國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和學界的關系變得非常重要。但在智能時代各自為政幾乎不可能,中美之間只有在技術上面充分合作、通力合作,才能夠聯手進入數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