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 艾蘇
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是二戰中一支非常特殊的反法西斯武裝力量,原則上屬中共領導,實際上接受蘇聯遠東軍的直接指揮,其成員有中國人、朝鮮人、蘇聯人以及蘇籍赫哲族人(那乃人),故亦稱國際旅。金日成當年就是“國際旅”中的一員。
蘇聯不再左右逢源
“九一八”事變后,蘇聯在中日之間采取了中立政策。一方面積極恢復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支持中國的抗日斗爭;一方面又主動承認日本建立的傀儡政權“滿洲國”,多次提出與日本簽訂互不侵略條約。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對東北的抗日斗爭也采取了左右逢源的做法。
然而,此后接連發生的幾起重大事件,迫使莫斯科改變了對東北抗聯的態度。起因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遠東邊疆區內務人民委員會管理局局長留希科夫叛逃事件。留希科夫1937年7月調任遠東地區,負責肅反工作。當時蘇聯的大清洗運動瘋狂至極,僅遠東地區就有20萬人被捕,其中超過7000人被處決,最后連留希科夫本人也處于危險之中。他于1938年6月13日越過中蘇邊界線,逃到日本關東軍陣地。根據留希科夫提供的情報,日軍逮捕了100余名蘇聯情報人員,使蘇聯在滿洲的情報網陷入癱瘓。
留希科夫事件發生后,蘇聯與日本的關系驟然緊張起來,接連爆發了張鼓峰戰役(1938年8月)和諾門坎戰役(1939年5月)。顯然,此時對蘇聯,特別是其情報工作來說,中共在東北的組織和抗聯殘余部隊就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40年3月,東北抗聯的周保中、趙尚志、馮征云等與蘇聯遠東地區黨和軍隊負責人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會面,商定在不干涉中共內部事務的原則下,建立蘇共邊疆區黨組織和遠東軍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臨時指導關系和援助關系。為此,蘇聯在伯力和雙城子(伏羅希羅夫斯克)邊境一帶分別設立了北野營和南野營,成為抗聯人員越境后的隱蔽和休整基地。
金日成任國際旅一營營長
蘇聯遠東軍司令部根據這一建議,制定了組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團的方案,報請統帥部批準。后根據斯大林本人的意見,教導團擴大為教導旅,授予部隊正式番號,并按照蘇軍標準保證軍需和后勤供應。
1942年7月21日,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成立,旅長周保中,政委張壽篯,副參謀長崔石泉(崔庸鍵)。
下設4個步兵營,1個通信營,1個迫擊炮連,步兵營分別由金日成、王效明、許亨植、柴世榮為營長。
此后,抗聯人員開始系統地接受蘇聯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工專業培訓和一般軍事訓練,并完成蘇軍交予的各項任務。在這一過程中,該旅中的朝鮮人便逐漸形成了一支以金日成為核心而服從莫斯科指揮的隊伍。
事實上,在抗日聯軍的朝鮮干部中,金日成是后起之秀,與金策、崔石泉、許亨植相比,金日成不僅職務低,而且年紀輕,但他敢說敢做,很是引人注目。以金日成為首的游擊隊時常出沒于朝鮮境內,襲擊敵警備隊,以至于日本企圖懸賞50萬日元捉拿或收買他。
該旅營地,形成了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朝鮮游擊隊員團體,即后來的“游擊隊派”。這一派的主體是金日成領導的第一營的指戰員。他們絕大多數后來都成為朝鮮黨和國家領導人或高級干部,其中著名的有金一(國家副主席)、樸成哲(國家副主席)、李永鎬(最高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崔賢(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崔勇進(內閣副總理)、吳振宇(國防部長)、韓益洙(人民軍總政治局長)、徐哲(勞動黨檢閱委員會委員長)、全文燮(國家檢閱委員會委員長)、金京石(勞動黨平壤市委員長)等人。金日成后來奉斯大林命令返回朝鮮,帶領的就是這批人。
(摘自《江淮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