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建
摘 ?要:新課標的出臺為教育模式多樣化提供可靠環境,教師既要保證教學進度,又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創新教學手段,以提升核心素養為目標,推動教學事業發展。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乎學生的三觀培養,而且與未來發展有密切關系。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闡述初中教師教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點事項,解決目前存在的少許弊病。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
引言:
隨社會素養快速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顯得愈發重要,不僅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為此,初中教師必須以基本理論為指導重點,立足于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其培養成高素養的人才。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主要意義
眾所周知,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概念為主,缺少實踐性以及趣味性,難以滿足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質量較差。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與每個人都密不可分,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既能言簡意賅地表達課程內容,同時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目前,初中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忽略生活化教學重要性,依然以自身為課堂中心,自顧自地閱讀教材。學生被動地抄錄筆記或者勾畫重難點,無法獨立展開思路并與他人探討。此外,部分教師結合生活展開教學,但是案例選取不科學,授課方式過于單一,依然難以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導向作用。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
(一)案例教學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大幅提升教學效率,道德與法制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通過將生活教育理念與教材有機結合,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興趣,而且言簡意賅地說明教學案例。具體而言,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要明確教學重難點內容以及教學進度,立足于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計劃,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確保生活元素穿插進每個角落。以《生命健康權》內容為例,為確保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一概念,教師可通過社會熱點新聞加以闡述,類似“昆山龍哥”事件,進而快速理解正當防衛判定的具體概念以及對應的法律。以《姓名權與隱私權》為例,教師可根據湖南某學生高考冒名頂替入學作為案例加以講解,深刻理解權利對群眾的重要性。通過上述方式,熱點時事被眾人所了解,再通過熱點學習具體的知識概念,不僅高效而且深刻,學生更樂于接受這類授課形式,最終實現提升道德修養的目的。
(二)習慣培養
學習任何科目絕不僅限于課堂,教師既要為學生答疑解惑,同時要引導學生閑暇之余細心觀察周邊事物,養成聯系生活與知識的習慣。道德與法治無處不在,交通法規、文明禮儀等均與其關系密切,只有自主開展生活化創作,方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財產法律保護》為例,教師可通過列舉生活案例進行講解,并提供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最后根據討論結果發表看法并列舉自己在生活中所經歷的類似案例。課堂之中強化生活案例的思維,日后自然而然地在經歷生活的過程中能夠回憶相對應的知識,從而起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三)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教材,但是教材存在極大的局限性,案例較少且文字以及插圖顯得空洞。隨著多媒體技術與教學事業相結合,教師可根據教學要點進行視頻搜集,課前播放相關視頻以更生動形象地為學生提供范本。以《犯罪行為》為例,教師通過“搶奪公交車方向盤”“校園欺凌” “打擊黑惡勢力”等視頻為學生講述不同的犯罪形式以及所需要接受的懲罰,從而引導學生遵守法律法規。
(四)課外實踐
道德與法治并非像數學公式那般停留于書本,而是存在生活中的每一幅景象。如果僅僅學習理論或者知識,則無法深刻地理解或者運用知識。為此,教師可針對學生設計科學化特色活動,根據教學階段性要點分配任務,例如圖書館整理書籍、記錄道路交通狀況、監督公園踩踏行為等,從而在生活經歷中感受知識所蘊藏的內涵,而且有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傳統道德與法治作業以單選或者主觀題為主,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觀思維,但是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開展課外活動并將活動感悟以作業形式上交,能夠較好地彌補上述缺陷。同時,教師可通過布置動態作業進一步強化知識內化,例如扮演小記者去周邊社區調查社會現象,了解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作為消費者時出現的各方面事情,并將其全部記錄下來。這種形式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對于日常生活的重要價值,而且增強溝通表達能力,將作業本身的教學價值充分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的未來成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結合生活元素,構建生活化教學平臺,開展課外實踐,融入多媒體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興趣,進而加強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蔡加田. 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2019(27).
[2]王建明.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 中華少年,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