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明
摘 ?要:美術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個主要教學內容,具有著培育學生審美能力水平,幫助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情感教育進行滲透,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成長。本文是對高中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情感教育;策略
引言:
高中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能夠進行素質教育,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使得美術教育在高中教育當中的作用更為突出。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情感教育進行融入,從而幫助高中生培育綜合素質能力,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成長。
一、當前高中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足夠的重視
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那么就是高中美術的教學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提出了要對高中生進行素質教育,培育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學校還是沒有及時將辦學觀念進行轉變,相較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往往對高中美術的教學并不是很重視。高中學校在進行課程編排的過程中,往往會大大壓縮高中美術的教學時間,有很多的學校可能一周只有一節的美術教學時間,甚至于一些學校根本就不會開展相應的美術教學,一些其他的活動也會選擇在美術教學的時間進行,導致本來就不是很充裕的美術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
其次就是有很多的高中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也并不注重將情感教育進行滲透。有很大一部分的高中美術教師并沒有及時的將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過來,往往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涉及到美術理論知識以及美術技巧的教學,并沒有注重培育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最后就是有很多的學生也并沒有給予美術教育足夠的重視。有很大一部分的高中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面臨著來自于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壓力,最重要的是要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所以就導致了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并且相較于美術的學習,更加注重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科目的學習,我們的教學工作開展也就受到一定的阻礙。
(二)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學習的知識內容,也就是我們教學內容的開展,完全都是由教師來決定的。所以大部分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學習需求其實并沒有被有效滿足。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與課堂產生一定的脫離,導致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學生也就不會有進行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高中美術教學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重視美術情感教育的開展
想要真正的對學生進行高效的情感教育,最為主要的工作就是應當有一定的重視程度,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三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分析。在學校方面,應當轉變自身的辦學觀念,重視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成長。在進行課程編排的過程中,也應當能夠將美術教育的時間進行保障,讓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教學時間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其次,我們應當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使得教師能夠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將教學的內容從對學生進行美術理論知識和技巧的教學轉移到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實際上我們在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培育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而是要讓學生能夠有一定的美術審美能力,對美術知識學習有一定的興趣。
最后,在學生方面,我們要能夠注重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美術學習。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優秀美術作品的鑒賞,并且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例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格爾尼卡》的鑒賞學習。在進行鑒賞之前,我們可以將格爾尼卡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等都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這個作品的偉大之處,并且對學生進行愛好和平、心懷感恩的情感教育。
(二)和學生進行相應的互動
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能夠學會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讓學生成為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主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知識以及情感,是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遠遠沒有辦法做到的。
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且自己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將美術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進行了解,并且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展示,使得學生能夠對美術作品以及其背后的情感因素進行了解,并且趁機進行相應的情感教育。
結束語: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我們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也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我們要能夠在根本上對美術教學進行重視,并且注重利用美術作品開展相應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鄭海松.論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J].藝術科技,2014,2708:180-181.
[2]丁海青.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