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在會議報告里專門提出了“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對王明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進行了批判。講話里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對國民黨的政策。這不僅成為政治上的絕招,也是文字上的神來之筆。
針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和黨內某些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錯誤主張,毛澤東提出“先斬后奏”“先奏后斬”“斬而不奏”和“不斬不奏”四種對策。
有些應該先征得國民黨同意,例如將三個師的番號擴編為三個軍的番號,這叫做先奏后斬;
有些則造成既成事實再告訴他,例如發展二十萬軍隊,這叫做先斬后奏;
有些則斬而不奏,估計他現時不會得到同意,例如召集邊區會議之類;
有些則暫時不斬不奏,例如那些如果做了就要防礙大局的事情。
這些已被歷史證實的政治策略,不僅顯示了毛澤東在政治軍事上的高度智慧,而且也展示了他在語言文字上的創新精神。(摘自《心宇無痕》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