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以后你在干啥?最近,“副業剛需”成了流行詞,有網友感嘆,搞副業已經是30歲后成年人該有的自覺,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B計劃”。白天跟你在辦公室里面對面或背靠背的同事,夜里可能搖身一變,成為網店的店小二、兼課的老師、網約車司機……“副業剛需”是真的“剛需”嗎?
利用碎片時間實現更多價值——之所以選擇副業,增加收入無疑是最直接的驅動力。隨著生活成本逐漸增加,很多年輕人的薪資開始捉襟見肘。因此,在工作之余,尋找一份合適的副業,成了一些年輕人的選擇,甚至是所謂的“剛需”。同時,在互聯網時代,新的經濟形態出現,人們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二次發揮,本無可厚非。
正視年輕人的真正訴求——需要弄清楚的是,“副業剛需”背后年輕人的真正訴求,其實是追求美好生活。這提醒我們,需要對年輕人的生存現狀予以更多理解、包容,為他們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和現實保障。雇主們也應該思考,如果員工都把“副業”當作“剛需”,是不是也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崗位敬業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副業可以有,但要理性權衡——一般來說,主業提供“穩定”和“保障”,就要求人們付出精力和成本,做好本職工作。如果陷入盲目跟風的誤區,難以兼顧,不但做不好副業還影響到主業甚至因此丟掉工作,未免得不償失。? (綜合《中國青年報》《廣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