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征討黥布時被飛箭射傷,半路上箭傷發作,病情越來越厲害。呂后請來了一個高明的醫生,劉邦便問病情怎么樣。醫生說“還可以治好”。劉邦罵道:我以一個平民的身份,親自手提三尺寶劍參加戰斗,現在得了天下,這不是天命嗎?命是老天爺掌握的,現在就是有扁鵲那樣的好醫生,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給了醫生50兩黃金,打發他走了。此時的劉邦才60歲。明明醫生說可以治,他偏偏拒絕治療,這頗不合常理。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中箭受傷是很常見的事。射中身體要害的可能當場而亡;最可怕的是中了毒箭,但如果治療得當,如關羽那樣刮骨療毒,也不會死。劉邦中的是流矢,應該沒有傷到要害部位。那么,有一種可能,就是中了毒箭,自然必死無疑。在這種情況下,拒絕治療似乎說得過去。
不過中了毒箭,傷口極易潰爛,會令人痛苦不堪。劉邦從受傷到病亡時間長達半年,如何能忍受疼痛,又如何能堅持這么久?即使劉邦真的拒絕治療,呂后及朝中大臣怎么可能聽之任之?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太史公所說的“為流矢所中,行道病”,中了箭之后,又染上其他不治之癥。但太史公將中箭和病連在一起,似乎是有意模糊二者之間的區別,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只能說是一個歷史之謎了。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