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京
據海關總署9月8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3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6%。其中,出口10.95萬億元,增長6.1%;進口9.18萬億元,增長0.8%;貿易順差1.77萬億元,擴大46%。
如何看待這份“成績單”呢?從總量來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盤子”增長3.6%,幅度不是特別大,但由于出口增速快于進口增速,使得貿易順差擴大幅度達46%,非常顯著。原因何在?這需要從“盤子”內部結構變化去看成因,其中涉及三個維度:第一是跟哪些地方做的買賣;第二是哪些品種的買賣;第三是哪些貿易方式。
從貿易伙伴來看,世界經濟對中國依存繼續加深。今年前8個月,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分別是歐盟、東盟和美國,由于對華出口大幅下降,美國已從一年前的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下降到第三位,被東盟超越。中國對三大貿易伙伴的順差都在增長,說明中國與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程度繼續加深。
從貿易品種來看,中國對世界中高端產業貢獻加大。貿易品可以分為原材料和制成品兩大類型,而制成品又可根據其所處產業鏈位置區分高中低端,貿易品結構可以反映一國的產業結構。今年前8個月,中國進口原材料中,鐵礦砂、原油、天然氣等進口總金額均出現較大幅度增加。在中國出口中,占比最大的是機電產品。與此同時,中國機電產品進口下降。可見,中國貿易結構中,原材料同時受到進口量與價格因素影響,總支出增速較快,而中高端制成品進口則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中高端制成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說明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對中高端產業的貢獻度持續上升。
從貿易方式來看,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上升。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種貿易方式占中國貿易總額的約85%,雖然只是報關類型不同,但反映出來的卻是“干的什么活”:加工貿易可以理解為“替人代工”,而一般貿易則可以理解為自主產品買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雙下降而一般貿易出口較快增長、進口較慢增長。說明中國產業結構中“替人代工”的工作在減少,自主產品在增加。(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