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7000余名來自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運動健兒齊聚一堂,共展風采。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新中國歷史最長的全國性綜合運動會。自1953年首次舉辦以來,已逐漸發展成為少數民族運動員展示體育能力的舞臺,也成為各族同胞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花炮、珍珠球、秋千、射弩、板鞋……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怎樣的歷史?本屆民族運動會又有哪些看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娛樂活動,也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便得到了重視、保護和發展。數據顯示,全國陸續挖掘整理的上千個傳統體育項目中,有700多個來自少數民族。1953年,首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天津市舉行。當時,僅有13個民族的395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而今,民族運動會的參賽人數已達到近萬人,競賽和表演項目也從最初的5個和3個發展到17個和100多個。本屆全國民族運動會,共有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臺灣地區的34個代表團參賽。
?民族運動會是各民族體育文化展示的舞臺,精彩的競賽項目既緊張激烈、又好看有趣,很多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比如,具有滿族特色珍珠球運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項運動是模仿采珠人勞動演變而來,反映的是采蛤蚌、取珍珠的場景。
?壯族傳統項目板鞋也承載著一段民族記憶。相傳,明代倭寇侵擾我國沿海地帶,廣西百色地區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曾經以板鞋訓練士兵之間的團結性和協作能力。如今,民族運動會中的板鞋競速項目,考驗著選手在“同手同腳”狀態下的團結和默契。
?同樣的運動項目,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民族健身操項目在云南有白族的霸王鞭健身操;在四川藏區有以藏族鍋莊舞為主要舞蹈元素的健身操;在湖南、湖北的土家族聚居區,有土家族擺手操……
?摔跤在第一屆民族運動會上便被列入競賽項目。本屆民族運動會,共設置了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絆跤(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鮮族式摔跤)6個跤種,每個跤種都蘊含著少數民族的獨特體育文化。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