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人們喝中藥時總會問醫生有什么忌口,中醫一般都是忌寒涼,忌辛辣,忌油膩。人們都覺得,這是中藥需要忌。其實,中醫的忌口不是針對藥物的,而是針對身體的,是你的疾病狀態、體質狀態需要忌寒涼、忌油膩。即便你到了不需要吃藥的時候,這種忌口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徹底改善體質、消滅病痛。而這個忌口的堅持就必須融合在瑣碎的生活里,變成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融合久了,也就依從了,這就是為什么說人生病是“三分治,七分養”。中醫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你進門之后繼續引導你走上正道。
我們聽過很多類似的例子,有的癌癥患者被診斷為癌癥之后,因為沒錢或其他原因,自動離開醫院,不開刀也不吃藥,回家靜養,結果卻奇跡般地活著,于是人們說這是“自愈”。在這個“自愈”的過程中,患者雖然不吃藥,但大多會找個安靜的地方,能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吃新鮮食物,放下生病前放不下的事情和心事,還可能會漫步田野山川……如果說這種人的起死回生是遠離醫藥之后的“自愈”,不如說是接近了中醫之后的康復,只不過此時的中醫養生方式已經化作了他的生活方式,而“恬淡虛無,病安從來”這種觀念,貫穿在中醫診療的始終,甚至比一位名醫的一個名方更有價值。
只可惜,這種對中醫的回歸,往往都要等上了年紀,自己患病或看到別人的生命悲劇之后才會醒悟。其實,將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托付給任何一門單純的技術,都是單薄而危險的。它們不可能像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那樣,可以受益終身。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