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閱讀和寫作作為初中生語文學習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輸出和輸送知識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閱讀和寫作的相互滲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的相互滲透展開了探索,想要總結出有效的經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和寫作;相互滲透
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實現閱讀和寫作的相互滲透,就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完成閱讀和寫作的滲透,使學生將閱讀和寫作聯系在一起,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轉化。
一、利用生活的畫筆——引領學生聯系生活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滲透時,可以留意學生的生活,通過為學生提供生活中的案例來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利用生活的畫筆,掀開語文學習的畫卷,促進學生的語文進步。由此,我利用生活資料對學生進行了閱讀教學和作文指導,使學生獲得了寫作素材和寫作思路,深化了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太空一日》時,我為了使學生熟悉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夠通過學習課文了解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學習航空航天精神,使學生可以與作者一起,經歷太空飛行的心情,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楊利偉乘坐太空飛船的資料,讓學生借助這些資料來了解航空航天的發展,觀察作者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危險,有哪些痛苦的經歷,又是怎樣一步步克服的,讓學生學習作者的精神,能夠永不言棄,積極向前。學生查閱資料后,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作者在太空一日經歷的驚險與挑戰,表達了對作者及對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的敬佩。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圍繞“未來太空生活”進行想象,讓學生用文字描述自己未來的太空生活。學生結合課文,很快就想象出了自己的太空生活,完成了作文創作。這樣,我通過立足學生的生活,為學生提供資料,使學生找到了寫作的素材。
二、利用情境的畫筆——引領學生進行想象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滲透時,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情境來理解語文知識,形成語文意境,熟悉語文內容,把握語文情感。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想象,解決學生寫作過程中出現的缺乏想象力的問題。由此,我在教學中借助情境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串聯在了一起,促進了學生的聯想。
例如,在學習“孔乙己”時,我為了使學生知道作者是如何描述孔乙己的,理解孔乙己的想象,熟悉孔乙己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孔乙己的話劇,讓學生借助話劇來了解孔乙己的主要事跡,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學生觀看孔乙己的話劇后,知道了發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故事,了解了孔乙己的形象特點,理解了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形成了文學欣賞的能力,體會到了環境描寫的作用,掌握了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圍繞《孔乙己》寫一篇讀后感。學生依照課堂所理解的內容,很快就寫出了孔乙己的形象和性格,表達了自己對孔乙己的看法。這樣,我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學生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情境課堂,幫助學生對人物進行了觀察和想象,加快了學生的文章創作。
三、利用實踐的畫筆——引領學生積極探索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閱讀和寫作的滲透時,可以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通過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來增加學生參與的環節,使學生在參與中找到自身學習的優勢,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由此,我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和設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推動了學生的探索和思考,讓學生利用實踐的畫筆,完成對作文的構思。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我為了使學生認識童話故事的特點,了解有關童話故事的常識,能夠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熟悉故事的主要情節,形成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組,組織學生對童話進行演繹,讓學生在童話設計的過程中,完成對童話的分析和對童話人物的揣摩。學生為了更好地表演,對童話進行了劇本改編,對童話中出現的人物的形象和語言進行了設計,使其更加突出。在表演中,學生通過對話和交流,展示了童話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找出了劇本中存在的故事沖突。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對《皇帝的新裝》進行續寫,讓學生大膽揣摩皇帝回到皇宮之后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學生結合表演經驗對文章進行了續寫,了解了童話的寓意。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實踐,使學生對表演進行設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促進了學生的理解。
總之,本文通過使用生活、情境、實踐的畫筆,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進行描繪,使學生看到了閱讀和寫作的緊密性,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思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勇.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探究[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下)[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2]李勇.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