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是我國特有的繪畫種類,農民畫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把民間繪畫同當地文化相結合,將質樸的、極具生活氣息的元素體現在畫面中,具有較為鮮明的特征及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民繪畫大潮,在這一時期,文化部命名了51個“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而陜西戶縣與上海金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陜西戶縣農民畫與上海金山農民畫雖地域不同,但從繪畫的具體表現形式上來說,既有共同之處又獨具地域特色。
西北農民的豪邁質樸,影響著陜西戶縣農民畫的藝術特色。戶縣農民畫的創作群體正是受到西北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創作題材十分豐富,大多是以當地的田園風光、豐收盛況、風俗民情、民俗文化以及當地秀美的自然風貌為主。如王乃良的《牧羊曲》描繪了當地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池塘的鴨、田間的羊、金燦燦的大片油菜花和滿目春色,儼然一幅和諧的畫作。潘曉玲的《高原人家》描繪了西北地區獨有的地理風貌,抒發創作者對家鄉這片土地的熱愛,洋溢著當地人民的淳樸、熱情和豪邁。還有潘曉玲的《豐收》《齊心協力》《人歡馬叫》,仝延奎的《巧老婆》,李鳳蘭的《春鋤》,作品中都透露出創作群體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與熱愛。
而上海金山的農民畫受人文地理環境影響,帶有江南地區特有的生活氣息與獨特的民間藝術特色。水網交織的水鄉生活、白墻黑瓦的民居建筑、南方地區的耕種方式及民俗節慶的盛況,都為繪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曹金英的《魚塘》、懷明富的《古鎮清流》等。金山農民畫家熱愛表現這樣的景象,大量水上勞動的場景,也從側面展現出了動人的江南水鄉風光。
兩地農民畫的題材選擇共同點在于,都基于當地民間的傳統文化之上,以現實生活中的場景、習俗、方式等作為基本題材。不同點在于,陜西戶縣農民畫中所反映的民俗文化、鄉土氣息更加濃郁;而上海金山農民畫并不像傳統農民畫那樣具有豪邁的氣勢,它的風格更為柔和,有獨特的江南水鄉意蘊。
在構圖上,戶縣農民畫與金山農民畫大多采用平面化構圖,但也講究透視原理,整體上有較強的裝飾效果。這種構圖手法使畫面展現出一種滿而充實的視覺效果,傳遞出熱烈的鄉土情懷。這種“平面”正是農民畫獨特性的體現,是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兩地農民畫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追求構圖飽滿,留白較少。
戶縣農民畫在畫面構圖上多以大場景為主,多采用遠景描繪生機勃發的農村生活片段。而金山農民畫在構圖上多以中、近景為主來描繪水鄉生活。 (摘自《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