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老人抱團生活,上海市虹口區72歲的楊國英有自己的經驗。
“老伴走了,我幾天不說一句話,一個人對著電視,就像被禁閉在室內……”十幾年前的一場社區座談會上,喪偶鄰居老蒯一席話,讓楊國英深受觸動。2004年,楊國英組織發起了“兄弟姐妹”聯誼會。會里有位妹妹,白天睡覺,晚上通宵與電視為伴。楊國英得知后,帶領大家每天上門看望,誰家包餃子、餛飩,也會端上門,陪伴讓這位妹妹打開了心扉。
50多人,性格愛好不同,如何讓大家能融合在一起?楊國英會收集大家的興趣愛好,提前規劃。每年年初,她都要制定聯誼會一年的活動計劃書:趣味運動會、相聚“下午茶”、歡樂年夜飯……楊國英說,聯誼會的活動會特別考慮節假日,“當千家萬戶團聚時,我們也有人陪在身邊。”
“一定要盡快參加社會生活。”北京石景山69歲的瞿月畈是機關退休干部,他組織了一個“互學沙龍”,帶著喪偶的20多位同事一起學知識、辦展覽。因為老同事都有特長和興趣,每周會臨時推選一人當老師,在周三和周六為其他人講兩堂課,課程涉及美食、繪畫、聲樂等,“有人發現,自己在備課彈琴時,孤獨感少了很多;在出門參加活動時,孤獨感又少了幾分”。去年10月,老同事們還自籌資金在公園辦了場小型演唱會,“有人唱搖滾,有人戴假發,大家都釋放了。”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