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常去公園或者廣場時,會看到很多老人的腿呈現“O”狀(我們俗稱其為“羅圈腿”),其實他們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患上了骨性關節炎而致。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中老年人為易發人群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以膝關節、髖關節兩處為發病的最常見位置,表現為腿部彎曲變形、疼痛以及活動障礙等。
很多骨關節炎患者認為自己需要靜養,其實這是個誤區。
得了骨關節炎為什么不宜“靜養”,而需要合理地進行運動鍛煉呢?原因有兩個:1.促進關節軟骨吸收營養。關節軟骨就是關節表面的“軟墊”,吸收和緩沖應力,保護關節。但是關節軟骨沒有血管和神經支配,它就像“海綿”,需要靠承重時的收縮和舒張來從關節液中吸收營養。如果“靜養”,不活動,反而會導致軟骨得不到營養,加速軟骨的退化。2.增強肌肉力量。肌肉是關節的動力系統,需要通過運動鍛煉來增強肌肉力量,“靜養”會導致肌肉萎縮。
那么,患者該怎樣合理地進行運動鍛煉呢?
1.關節活動范圍鍛煉:膝關節伸直和打彎的鍛煉。
2.肌肉鍛煉:股四頭肌鍛煉(勾腳抬腿鍛煉),勾腳尖,蹬腳后跟,盡量將腿繃直,抬腿,堅持5至10秒鐘,放下。10個一組,建議一天10組左右。臀中肌鍛煉(側抬腿鍛煉),側躺,將腿繃直,向側方將腿抬起,堅持5至10秒鐘,放下。10個一組,建議一天10組左右。
3.耐力鍛煉: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剛開始鍛煉時量不要太大,逐漸加量,最終達到目標量:每天30分鐘(如果關節不能完成單次30分鐘,可以分成2至3次進行),每周3至5天。鍛煉方式有以下幾種:步行 簡單易行,耐力鍛煉的首選。但是關節疼痛、腫脹的時候應該盡量減少步行等負重鍛煉。騎車/健身車(靜態自行車):這是一種非負重鍛煉。游泳 膝關節不好的患者,建議自由泳,不建議蛙泳。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應盡量減少或避免以下活動:爬山、爬樓、蹲起、提重物、超出關節承受能力的長距離行走。
(摘自《健康報》 李儒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