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初到30年代末,朝鮮半島曾掀起一場全民族經濟自立運動,被認為是最早的“抵制日貨”運動——朝鮮物產獎勵運動。
日資涌進朝鮮半島
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并條約》的簽訂實施,標志著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
1920年,為了讓朝鮮半島經濟徹底附屬于日本,日本當局宣布推進廢除關稅,大量日本資本如潮水般涌進朝鮮半島。這讓朝鮮人加快了“拯救民族經濟”的行動。
8月,平壤朝鮮物產獎勵會成立,發起書提出要推進經濟振興、社會發展、救濟失業人員、使用民族產品等政策。之后,朝鮮有志之士紛紛加入其中。
1923年1月,全國性的朝鮮物產獎勵會正式成立,朝鮮物產獎勵運動開始了。各式宣傳海報上,均寫有“用我們的產品生活”的大字。一則海報上畫有一臺秤,一側的“朝鮮物品”壓倒另一側的“外來物品”,以期朝鮮物產獎勵運動取得勝利。鼓勵使用民族產品、扶植民族企業,朝鮮物產獎勵運動宗旨鮮明。面向民眾征集活動標語,舉行地方巡回演講等,這些努力讓抵制日本產品、使用本土產品的風氣在民眾中蔓延開來。
運動推動細則
除了宣傳,朝鮮物產獎勵運動具體應如何推動,如何使用本國產品,朝鮮物產獎勵會還制定了細則。
具體來看,衣著方面,男性必須要穿朝鮮人制作的韓式長袍,女性穿韓式長裙;食品類,除了糖、食鹽、水果等之外,必須食用朝鮮產食品;日用品也要盡可能地用本土產品……朝鮮物產獎勵會還曾制定了一項“大計劃”,即以春節為契機,在全朝鮮舉行一次街頭游行,由各界人士高舉以朝鮮八道特產布料制作的旗幟,加大宣傳。
朝鮮物產獎勵運動一度造成了本土膠鞋和白布供不應求。然而,由于朝鮮國內生產設施匱乏、產量低下,即使想購買本土產品卻因高價難以承擔,部分生活用品價格持續攀升,而日本一直將該運動視為抵制日貨運動、抗日民族獨立運動,鎮壓強度不斷升級。上世紀30年代末,一場在民眾中獲得好評,卻并未取得太多成果的朝鮮物產獎勵運動結束了。
(摘自《環球時報》 陳尚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