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一卦為乾卦,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第一個字就是“元”。《周易》的“元”字,既有“大”與“始”的含意,又代表“善之長”,還象征“三陽開泰”、萬象更新的春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就是漢武帝所用的“建元”。而且漢武帝用過的11個年號中,有7個帶“元”字,可見他對這個代表萬物之始的字情有獨鐘。
到了西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炎在定年號時又想到了《周易》,他即位后定年號為“泰始”,希望自己能夠開啟一個“天地交泰”的新時代。10年后,他又在《周易》里找到了另一個年號——“咸寧”。這個年號出自乾卦“彖傳”一句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意思是,如果王者能踐行天道,就可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
隋唐時期的帝王更加偏愛以《周易》來命名年號。如隋煬帝取年號為“大業”,語出《周易》“系辭上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個年號,本義是王者應以仁愛之心使其恩澤普施于天下萬物,方能稱之為“盛德大業”。而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三征高句麗,使人民疲于奔命,造成天下大亂,最終不僅沒有成就“大業”,還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正是因為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貞觀”。“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系辭下傳”:“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里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貞觀”這一年號的內涵,就是要以正道治理國家。而唐太宗為政,確實沒有違背這個宗旨,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代取自《周易》的年號,還有唐高宗李治用過的“咸亨”,唐睿宗李旦用過的“文明”、“太極”,唐玄宗用過的“先天”,唐肅宗李亨用過的“乾元”,唐代宗李豫用過的“永泰”,唐德宗李適用過的“貞元”,唐順宗用過的“永貞”,唐文宗李昂用過的“太和”、“開成”,唐宣宗李忱用過的“大中”,唐懿宗李漼用過的“咸通”,唐昭宗李曄用過的“乾寧”、“天祐”等。可以說,唐代幾乎每任帝王的年號都與《周易》有關。
?明清兩代帝王基本上都是一帝一號。明代與《周易》有關的年號有“景泰”和“泰昌”。清代的年號則多出自《周易》,如努爾哈赤的年號“天命”,出自無妄卦“彖傳”:“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皇太極年號“崇德”以及“乾隆”、“嘉慶”、“道光”等,均出自《周易》。
(摘自《廣州日報》 鐘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