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當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正常開設,家校積極聯系,共同關愛教育這群特殊的孩子。本文以家校共育的視角,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以期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1-0012-01
1.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1)家庭教育長期缺失
家庭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乃至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身邊缺少雙親,在成長的過程中卻是親情,也缺失家庭教育,這對留守兒童是一大缺憾。年幼的兒童,需要父母在身邊作其成長的關鍵引導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卻因為生計或其他原因而不得不外出,孩子便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無法享受到父母給予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關心,也無法獲得父母對其思想情感與人生價值觀方面的正確引導。還有一種現象,留守兒童家庭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導致父母離婚的概率高于正常家庭,這樣以來,很多留守兒童又變成了單親留守兒童,這無疑又增添了兒童的身心創傷。
(2)學校教育觀念落后
雖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在農村學校中,考核與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基本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受這種認知習慣的影響,很多農村家長評價孩子成長的重要標準依然是孩子的在校考試成績,認為只要考試成績好將來必有出息。這種落后觀念也直接影響了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投家長所好,只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對學生心理狀況關注不夠,常常依據文化課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而留守兒童常常成績有比較落后,這種教育觀念無形中給學生全面發展帶來濃厚的陰影,也阻礙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3)學生心理比較脆弱
根據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小學生還處在自身認知觀念逐步成熟的階段,其心理上比較依賴成人,尤其是父母,孩子的心理承受的能力相對脆弱,是非分辨能力較低,遇到問題以對大人尤其是父母傾訴聽取意見為主,但留守兒童常常面對無對象可以傾訴的局面,常常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郁悶、孤獨,會自暴自棄,常常心理扭曲,導致輟學情況時有發生,這些學生早早步入社會,接觸不良社會現象,發展變成了問題少年,又會回到學校周邊,或多或少的對在校就讀的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家校共育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1)家庭教育需要關愛有度,教育有方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孩子成長教育中擔任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生活實際中,很多尤其是農村學生的父母必須得外出謀生,或者是某些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只好寄居在鄉下老人家里,這樣的留守兒童就不可避免地的產生了。但即使外出,父母也要要經常和孩子保持電話或網絡聯系,積極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了解孩子的思想和生活狀況,時刻給孩子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感覺;家長也要班主任積極取得聯系,關注孩子的不良動向,共同教育孩子。條件具備的話,要常回家看看,補償孩子缺失的親情。既要保證工作無失誤,又要積極關心照顧孩子。而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諸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要擔當起家長的責任,和正常家庭家長一樣,及時向老師了解孩子在校動向,請教和探討教育的方法,對孩子不可放任自流,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的確要做到關愛有度,愛而有方,嚴愛相濟。
(2)學校教育需要以人為本,特別關愛
留守兒童是在特定社會發環境里出現的特殊群體,其家庭教育長期缺失,那么學校教育就不可放松,學校要花費更多的心血,引導這些孩子健康發展,這是小學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責任,也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以人為本,正視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把對這個特殊的群體的教育工作納入日常教育教學之中,關注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他們要建立成長檔案,開設專門性的心理健康活動,安排專業的、有愛心和耐心的心理健康老師開展心理健康輔導活動,給他們特殊的關愛。班主任老師更要重視和關愛這一類學生,借助班會和課外活動深入了解這些孩子的思想動向,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關注他們的學習困惑,探究他們的心理需求,并組織開展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社會教育方面要營造氛圍,支持教育
孟母三遷是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環境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因此,社會應該積蓄力量,支持學校教育,關心照顧留守兒童。例如,保持學校周邊的良好環境,嚴禁建設娛樂場所,消除對孩子的負面誘惑。可以在學校周邊建設一些圖書館,開設免費書吧,給孩子們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學校也要嚴格管理學生,嚴禁學生涉足娛樂場所,經常給學生作警示教育,讓學生明白過涉足這類場所的害處。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需要指定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政策,從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積極關心和幫助支持,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結語
留守兒童作為社會發展中的特殊群體,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特別的關愛,對其傾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從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作有效引導,促其健康發展。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能夠積極聯系家庭,搞好家校共育共建,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營造成長的溫暖環境,幫助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們快樂、積極地生活,健康、幸福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雪梅.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