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選億
摘 要:建立良好的幼兒園家園的合作關系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來看,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總存在著或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出現了差異,這就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一定的阻礙。 本文就幼兒園和家園共育存在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對策,希望幼兒園家園共育能夠積極順利的展開,為孩子的教育而做出貢獻。
關鍵詞:幼兒園 家園共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1-0014-01
人生一般會進行三種教育,分別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孩子從一出生就接受來自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在各個階段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行為舉止都會影響到小孩子,孩子們觀摩到家長這類行為,往往會進行模仿,從而在這一過程中養成自己的個人品質。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幼兒園的老師會針對孩子的特性,有計劃的對孩子進行教育養成,因此這兩種教育對孩子的有著不同的特殊意義。面對兩種教育存在的差異性,這也是需要孩子去不斷適應的,就此我們針對共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意見,去幫助家庭和學校來更好的教育孩子。
1.幼兒園家園共育存在的實際問題
(1)幼兒園家園的教育重點不同
在家園教育模式下,家長們往往更重視的是關于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忽略了對孩子進行做人品質的教育。在生活過程中,孩子犯錯時,經常以“他還小,他還是個孩子”來作為原諒的借口,這對于孩子的良好品質培養非常不利,這類家長認為孩子只有早早地進行學前教育,讀書認字,學習在小學才會用到的基礎加減乘除法,這樣才對孩子有益。除此之外,大部分家長,還強迫孩子學習各項技能,不征求孩子同意,不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只為的是在過年過節親朋好友聚會時,有展示才藝的機會,為自己爭取面子。 對于幼兒園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十分不解,不能理解幼兒在未來社會的生存生活質量不僅僅只取決于所謂“智力”,更多是要考慮個人的行為處事能力,道德品質和生理抗壓能力等多種因素。
(2)教師與家長缺乏溝通
在日常教學中,為了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學校老師往往會布置一些手工活動,因為出于對孩子的安全考慮,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家長一起參與進來,既能拉近孩子與家長的距離,又能鍛煉孩子的手工能力。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能設身處地的為老師著想,他們只是單純認為這是老師交代給孩子的任務,覺得是浪費自己時間精力的事情,久而久之,便會感到厭煩,甚至會產生對老師的誤解,這時,溝通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如果老師與家長不及時交流,很有可能誤會越來越深,長此以往,這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不利。
(3)共育工作實效性不強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由于工作時間較忙,無法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而回家后也不愿意和孩子進行交流玩耍,這就讓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這類家園共育,往往都只是表面共育,實效性很差,很少有家長能夠沉下心來,仔細去了解關于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組成步驟及其深刻含義,讓二者工作不能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利于對孩子教育工作的展開。
2.解決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對策
(1)加強宣傳工作
幼兒園應該加強宣傳力度,讓家長能夠充分了解在幼兒園孩子的日常生活流程是怎樣的,利用書刊,報紙,校園廣播等宣傳幼兒教育的各種方法,讓孩子充分意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2)雙方加強交流
幼兒園家園共育國內工作,應該建立在家長與教師彼此支持,互相信任的基礎上。 為了使得教育孩子的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學校老師要與家長經常進行交流及時溝通孩子在學校或家庭中出現的變動,另外要靈活處理,針對個別工作時間太忙無法抽身面談的家長,學校可以采用網絡交流,家訪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及時與家長交流,使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家長思維模式的轉變
要讓家長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學校的每一次活動,都是為了增強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讓家長能夠知道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成績名列前茅,而是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孩子的課程進行深入培養,意識到孩子的教育除了幼兒園的幫助,還要需要家長的高度配合,才能從本質上教育好孩子。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與家長的良好契合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對于老師而言,家園共育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對于自己教學成果的意見,對于家長而言,可以更好的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因此,只有二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創孩子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周海燕.踐行行知思想 開辟幼兒園家園共育新路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3):228-229
[2]黃凱健.“互聯網+”背景下的幼兒園家園共育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27-28
[3]李峰.對幼兒園家園共育的研究[J].才智,2018(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