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之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老先生,就曾對他的崇拜者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說明我們要不斷創新,創新精神不是與生俱來,它需要從小培養,學前期是兒童創造力的萌芽時期,早期的創新教育對于他們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善于培養幼兒敢于創新的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創新點培養其個性發展
在組織活動中,以往幼兒總是按教師所設定的模式被動地學習,游戲時教師總是提很多的游戲規則,限制了幼兒的思維,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很少,興趣也就相對的不高,教師對活動結果的錯覺評價,常常導致幼兒許多創造性的表現機會丟失,教師的言語行為上不自覺的壓抑了幼兒的創造性的萌芽。如:在美術課上,老師教幼兒畫小貓,評畫時,老師找與范畫大致相同的畫給幼兒看并表揚,而對與范畫頗有不同的畫不予理睬,或說其亂,不美觀,這中間豈知幼兒的想法和道理。這一實例,表面看來老師沒有錯,但實際上卻扼殺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孩子只會養成墨守成規的習慣。只有不同,才有創新,對于幼兒而言,老師表揚了他的新想法,他在心情愉快的基礎上,會樂于動腦,勤動腦。相反如果老師剝奪幼兒探索的樂趣,不僅使幼兒嘗試了失敗、挫折的情感體驗,還使他們變得謹慎小心,不愛動手,不愛嘗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給與幼兒這樣“異想天開”的機會,切忌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孩子,應該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正確的對待他們的新思想,多給他們一些嘗試的條件和機會,只有使孩子的心靈得到充分的舒展,才有可能使孩子的創造力得以發展。
教師要善于營造開發幼兒創造力的環境與氣氛
創造力的開發需要一個民主、自由、和諧、開放的良好環境與氛圍,教師要充分利用游戲和文藝活動促進幼兒創新精神的培養。游戲是幼兒學習、生活、發展智力、增進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高爾基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在游戲中,能反映出兒童對生活和周圍事物的一些看法和態度,從而發展孩子的創作想象和萌發創造性。幼兒在用橡皮泥塑造事物時和用積木、積塑拼搭東西時,需不斷地想象,按自己的經驗進行創造,還可以憑想象使用替代物。如:布娃娃當“孩子”,碎紙片當“藥片”,教師參與游戲之中,鼓勵、支持幼兒,這不僅豐富了游戲內容,還使幼兒嘗到了創造“成果”的喜悅。在文藝創編活動:續編故事、編謎語、聽音樂編舞蹈、仿歌詞 編新歌詞等,這些活動都是發展幼兒創造性想象的有效活動,教師在平時應注意多為幼兒安排這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循循善誘,耐心開導、鼓勵、肯定幼兒,活躍幼兒的思維,養成幼兒善于進行創造性思考的習慣,隨之他的創新意識就會更強。
利用一切可發展幼兒思維的契機培養創新意識
1、想象是創新的先導,產生幻想的想象力是兒童探索活動和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幼兒期是想象力最活躍的時期,教師可以從多種途徑中去引導幼兒的想象力。而幼兒的想象力有許多美好的圖景,來源于大自然。教師可經常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欣賞大自然,要邊看邊走邊講解,對幼兒在探索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認真思考,耐心解答,但也絕不能“有問必答”,有的可能要鼓勵幼兒自己思考尋求答案,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那么幼兒就會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觀察大自然,把自己所見所聞講給別的小朋友聽,這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力,也為幼兒創新意識奠定了基礎。
2、引導幼兒獨立思考,鼓勵幼兒大膽質疑。創新意識的幼兒首先應該是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幼兒。幼兒求知欲望強,但學習的主動性差,不習慣自己動腦尋求答案。作為教師,在設計組織教學時,讓幼兒有思考的時間和余地,邊講邊提問。幼兒答得不對或不會,教師鼓勵幼兒再思考,并做必要的提示、開導。這樣幼兒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就會慢慢培養起來,通過獨立思考、大膽提問、質疑,讓幼兒懂得老師的話也并非“句句是真理”。容許幼兒向老師“發難 ”,同時對于幼兒的疑問教師及時作出適合幼兒知識與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導他們提出新問題。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讓幼兒在質疑、釋疑、又質疑的思維活動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
3、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鼓勵幼兒異想天開。產生創新意識需要有足夠的自信心,但不是每個幼兒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強的幼兒,在碰到困難或遭到失敗后,自信心也會減退,甚至轉為自卑。經常夸獎幼兒,鼓勵幼兒超過別人,指導幼兒解決活動中碰到的困難,鼓勵失敗了的幼兒,總結經驗教訓,重新活動等等。幼兒的無知、幼稚、幻想,往往會異想天開的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想法,初看起來雖不切實際,但這里有他們創新的思想火花,教師不能潑冷水而應多加贊揚、鼓勵,并引導他們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這樣幼兒的創新愿望就會逐漸強烈起來。
4、充分調動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幼兒的想象是在對已有知識與經驗及事物的表面現象進行重新組合后的闡述,這種組合是創新意識的源泉。教師要懂得兒童的心理,用積極的態度對幼兒進行啟發性的語言指導,如在一次上完“認識日常用品”課之后,為了安全,我把剪刀放到幼兒摸不到的柜子上,忽然一位男小朋友蹭的一下爬到桌子上摸到了那把剪刀。我看見了,不是批評,而是很輕松的問了一句:“你對剪刀感興趣,是嗎?”“我想看看剪刀的兩個圈,圓圓的,挺好玩。”“那你看看大拇指和食指相握的這兩個圈像什么?”,“像兩只眼睛”。“它帶動的兩個尖桿像什么?” ,他開動小腦筋想了想說:“像鯊魚的大嘴巴”。這時小朋友紛紛被吸引過來。“像手槍發射口”,“像媽媽織毛衣針”。我隨手拿來了一張紙,“請小朋友看看,我剪紙這一過程像什么?”,小朋友們很認真地看起來,“我覺得像魚的眼睛動了一下,它的嘴巴對準紙閉一下,就把紙吃了一口”;“它像開槍一樣,扳動手槍開關,子彈就朝目標發射過去”;“它和媽媽織毛衣的動作一樣,兩手指勾一下,前面的紙就扎了一個口”,這樣通過大膽的想象,把枯燥的剪紙過程賦予了生機和活力,使幼兒富有童趣的創造意識得到了培養。
教學實踐證明: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潛能,但需要教師去發現,去培養,充分讓幼兒去看看,去摸,去想,去說,盡情的去發現和探索,多給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讓我們的心靈之光去點燃幼兒智慧的火花,幫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導他們大膽創造,使其最大程度的發揮想象力,為培養一代創新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