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娜
摘? 要:心理學認為: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所引起的意識的波動性和感染性。學生的情感有以下功能:一能影響學習效率;二能影響智力的發展;三能影響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一個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因素占20%,而情商因素占80%。新的課程標準總體目標第四條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發展。這充分說明了情感培養的重要性。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呢?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是以課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的“靜聽”為基礎,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的依附于教師的知識容器,淪為書本的奴隸、做題的機器,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問題。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數學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互性的實踐,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探究與創新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并為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奠定基礎。因此,要認真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發揮其在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方面的特殊功能。
關鍵詞;誘發? 陶冶? 增強 調動
一、突破時空限制,誘發積極情感
實踐活動不應拘泥于傳統數學模式,而應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給他們自由的時空,使學生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創造性地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在小學數學教材蘇教版第七冊中,安排有《我們去秋游》這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如果以傳統的集體教學方式,在課堂的有限40分鐘內,學生僅能借助于書本上呈現的材料來設計秋游方案,這種單一、枯燥的學習資料學生哪來的熱情?因此,在課前、課后應讓學生以同伴學習的方式自由結合,收集自己感興趣的秋游資料,將課內的學習成果有效的延續到課外,拓展學生的時空,讓他們圍繞主題自由選擇調查的地點、調查的內容、調查的方式。如筆者執教班級的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就獲得了這樣的資料、信息:在地點選擇上,有北京、上海、南京、淮安、揚州等;內容上有景點介紹、門票價格、車票價格,以及它們在調查過程中碰到那些困難,如何加以解決的等;調查的方式有人工調查、電話咨詢、上網查詢、到旅行社調查等。活動時空的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這些僅靠4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無法達成的。
二、突破學科限制,陶冶有益情感
綜合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要克服分科課程彼此封閉、各自為政的缺陷,尋求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使課堂數學成為生活數學、社會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
如《文學中的數學問題》就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在課前收集到的有趣的數字詩詞、數字對聯、數字成語,領略文學中蘊藏著的豐富的數學問題,體會數學只是在文學中的妙用:“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風景畫;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利用數數,也使得全詩妙趣橫生;又如嶗山上的一副對聯:“一蓑一笠一葉舟,一只竹竿一條溝,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江秋”10個“一”字恰到好處的渲染了月夜的幽靜,烘托了無盡的秋思;再如,根據成語中的數字我們來設計算式:□打碎敲﹢□鳴驚人=□望無際,□絲萬縷×□全十美=□古長青……
學生在收集資料的活動中,必定會對數學有全新的認識,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數學,從而喜愛數學。在交流收集資料、欣賞詩詞佳句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數學價值、欣賞數學美、品位數學文化,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感受祖國悠遠的燦爛文化,也是學生從喜愛數學、文學升華到對祖國文化的贊嘆,對祖國的熱愛。
三、突破教材限制,增強積極情感
學生生活于自然中,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好奇,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對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學現象給予應有的關注和分析,視教材為“圣經”,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地遵循教材,那么教育則成了隔離學生與現實世界的屏障。教師要善于開發社會、自然等領域的教育資源,將符號化、公式化的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素材、實際的素材,讓學生去“做”、“考察”、“實驗”、“探究”,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積極情感。如在講授小學數學教材(蘇教版)第七冊《簡單的統計》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白色污染現象,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查、收集方便袋的一周使用量,并學會用統計表的形式進行整理,同時通過對數據的計算、比較、分析和描述,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增強合作意識,鍛煉實踐能力,這些都是課本教材所提供的單一枯燥的學習資料所無法達到的。
四、突破評價限制,調動積極情感
數學實踐活動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的表現,并給予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評價的標準要開放,教師應由原先的只注重評價學習結果轉向評價學習過程,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創新火花,對學習過程中具有標新立異的學生要及時鼓勵,還應通過學生的活動記錄來評價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并進行知、情、意、行的形成性綜合評價。
評價的主體要開放,除采用教師評價外,應增加學生自評,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還應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形成一種群體形成性評價。
評價的形式要開放,除常見的對學生進行口試、筆試操作外,還可以增加觀察、實踐活動等形式,目前普遍被人們看好的是“檔案袋評價”,記載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全部體驗,它不僅能使學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與其他人共同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悅,而且為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提供翔實的考核資料。
多元化評價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增強主體參與的責任意識。
五、突破地位限制,激發積極情感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態度和藹、教態親切、情緒飽滿,一種親切、信賴的目光,一句熱情而富有鼓勵的話語,一個表示肯定的手勢,都能激起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學生一旦接受了教師的情感,和教師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他們便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活動之中,產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的效應,而且這也會促使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質的形成。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充滿活力,是一塊情感的沃土,不僅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還需要學生的情感投入和深切體驗。小學生的情感時易于被激發的,一旦他們的認知活動能伴隨著情感,數學學習就成為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從而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為豐富、更為深刻。因此,要把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我們就能為社會提供高智慧與高情感互相平衡、協調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軍洪. 有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J]. 無線音樂·教育文苑, 2011(24):125-125.
[2]蔡素娟.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探索[J]. 學周刊, 2011(10):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