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梅
摘 要:優良的學風班風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學風班風帶有強烈的傾向性、普遍性以及穩定性,其建設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重點,也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就為高中班主任應當如何構建良好的學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良好學風;教育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要求當前的高中在發展過程中,積極進行教育創新,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行為規范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全面發展。社會的發展促使當前社會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備良好專業能力的同時,還應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水平。而積極進行學風班風建設,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提升教育質量。
一、高中班主任開展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的原則
(一)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結合原則
如今社會逐漸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時,應充分利用當前的網絡優勢,不斷進行創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道德思想教育與法制教育,實現教育的網絡化,構建完善的立體體系,提升時效性。
(二)自我教育與灌輸教育結合原則
高中生普遍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意識,主體思維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應讓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教育,構建完善的教育環境,通過有序、寬松、和諧的教育消除課堂化模式和理論化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三)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結合原則
互聯網的發展,使當前學生彰顯出自身的個性,為個性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進而改變了傳統的標準、形式以及內容。教育者應正視學生自身的個性化差異,以共享教育為基礎,實現多樣化的個性發展,促使二者相互結合,培養綜合型人才。
二、開展學生行為規范教育,加強學風班風建設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深化教學改革是教學管理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學創新發展的基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深化教學改革應從當前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提升,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實現因材施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滿足學生當前的需求。優良的學風與教學質量存在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良好的學風與班風可以為學生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基礎,讓學生全方位發展。因此,高中在開展教學中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制度的優勢提升學校管理水平與合理性。例如學習計劃、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對學生進行嚴格系統的教學,進而使其養成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的習慣,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同時,學校還應從多方面進行優化,如考風考紀管理,對出現的“作弊”事件嚴格進行處理,提升考場透明度,強化學風建設,實現創新發展。
(二)創新管理思想,齊抓共管建設班風
學校應加強管理力度,積極進行思想創新,幫助學生樹立全新的學習理念,形成終生學習的思想,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例如,高中應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研究討論。通過專題討論形成統一的思想認知,達成教學共識,從多方面進行管理,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共同建設良好的班風。通過合理的學風建設,可以促近當前教學質量的提升。利用優良的學風能夠培養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出學風班風的優勢,統一思想認知,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端正自身的態度,形成良好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三)打造良好的師資隊伍,提升學風班風建設水平
受學風班風自身的性質影響,其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范圍較廣,需要以學校為基礎。通過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充分發揮出班主任、自身的作用優勢,為學風與班風建設奠定基礎。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其自身的作用不容忽視,應加強其自身的引領作用發揮。班主任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實現班風建設與管理。同時,高中學校還應重視任課教師、班級學生干部的作用,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奮發向上,全方位發展。
(四)班主任引導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條件。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其主要任務,優良的成績是其報效祖國的基本條件。因此,班主任要當好學生學業上的“引導者”,加強對學生學習目的的教育,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勤奮好學的學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教學中應當如何有效地開展學生行為規范教育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加強學風班風建設,不斷進行優化創新,以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實現齊抓共管建設良好的學風班風,為學生營造優質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自身的責任感,做與時俱進的全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韓潔.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管理的"234"工作法[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7(7):52-53.
[2]薛旭珊.高中班級學風引導的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5):249-2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