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萍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數學建模,是一種數學的思考方法,是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通過抽象、簡化,建立能近似刻畫并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p>
關鍵詞:數學概念模型;數學計算模型;數學策略模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2-0063-01
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培養目標,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談談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借助課堂教學過程,建立數學中的概念、計算方法、簡單幾何、統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等模型,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組織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體驗過程,建立數學概念模型
數學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內容,掌握正確的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前提條件。數學概念一般比較抽象,小學階段的概念教學會通過很多具體的實例,抽象出一般模型。
例如,四年級下冊“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一課。通過教材55頁28個男生和17女生跳繩的畫面呈現,讓學生思考跳繩的有多少人?讓學生寫出算式后,根據得數相等,寫出等式28+17=17+28,這,只是一個個例,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嘗試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每一個學生通過寫算式體驗,感知到,這樣的算式是寫不完的,形成一個a+b=b+a的模型,老師告知,這樣的規律在數學上就是“加法交換律”。隨后,運用知識的遷移類推出“加法結合律”。學生在獨立的嘗試中體驗,在和同伴的交流中解惑,在教師的明確下達成知識目標,最后在思考運用中內化成運算律的模型。
教師在概念教學中的建模,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設計不同的環節,采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提高數學能力。
2.組織學生經歷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建立數學計算模型
小學數學“數與代數”板塊,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達到關于四則運算的要求是:一是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二是能結合現實素材理解運算順序,并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三是會分別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不含帶分數)加、減、乘、除運算及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四是探索和理解運算律,能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五是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系。
比如,四年級上冊的《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從一年級加法的意義和一步計算開始,到中年級的兩、三步運算,將運算放到實際購物的情境中,讓學生回憶起,算式中有加法和乘法時,要先算乘法,是實際解決問題的需要,之后,就是形成了一個先乘除后加減的算法模型,當四年級出現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時,本節課就是對計算步驟的拓展和補充。這樣,整個小學階段的四則混合運算展現在學生面前,拓展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也達到了構建計算模型的教學目的,培養了學生處理計算問題的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的體驗時空。這種親歷小學階段計算過程的不斷完善的體驗,無論是學生的計算實踐能力,還是宏觀面對計算的內心體驗,都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素養下的最真實的課堂教學。
3.組織學生經歷提取信息、分析數學關系的過程,建立數學策略模型
“數學模型”是實現“數學問題解決”的重要手段,掌握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模型,將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如,五年級上冊94頁例1。教材呈現的是圖文形式。組織學生經歷如下過程,讓學生能夠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
(1)收集處理信息
教材中呈現的主題圖中,往往包含有許多信息,有數學的,也有非數學的,對解決問題有用的,也有沒用的,這就要看學生會不會正確識別,會不會合理取舍。要把“問題情境”轉化成“數學問題”,就要組織學生認識到:22根木條圍成的長方形,那么長方形的周長就是22米。這樣的長方形有幾種呢?哪一種是面積最大的呢?可以通過一一列舉的方法找到最大的圍法。然后找到列表的方法是最簡單明了的。
(2)分析數量關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币簿褪钦f,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要重視數量關系的分析,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如,畫示意圖或線段圖、列表或記錄有關信息、轉化法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以數學的眼光分析問題,經歷對信息的收集、整理、處理的過程,對解題思路的猜想、嘗試、推理的過程,對解題方法的比較、反思、驗證的過程,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
(3)養成檢驗習慣
問題解決后,對錯與否,需要檢驗,這其實就是一個推理論證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確立反思意識,明確檢驗的必要性;其次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檢驗的方法,比如,代入法、變換思路法、估算法、反證法等,教學中逐步滲透,讓學生全方位地進行檢查、反思,以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的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模型,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內在動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很快搜索到相關概念,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了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