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虹潔 劉兆寧
摘要:地理標志權和商標權是兩種并列的、獨立的知識產(chǎn)權。近年來,地理標志作為對市場和商譽影響深刻的一種無形資產(chǎn),更加受到重視。對于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我們國家法律對于地理標志的立法不夠完善,導致在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保護實踐中出現(xiàn)了大量不協(xié)調(diào)之處。其中突出顯示的一個沖突就是地理標志與地名商標的法律沖突。本文主要運用文獻查詢、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通過對“湖頭米粉”案進行案情介紹,引出地理標志和地名商標沖突的問題,并對二者沖突的成因進行分析,結合我國國情,對解決二者沖突問題,更好地保護地理標志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地理標志 ?地名商標 ?湖頭米粉 ?法律沖突
一、案情簡介
湖頭米粉,是閩南傳統(tǒng)名小吃,是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zhèn)的特產(chǎn)。2009年,湖頭米粉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且湖頭米粉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范圍為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zhèn)現(xiàn)轄行政區(qū)域。
李金龍與金禾米粉廠注冊有“湖頭”、“湖頭鎮(zhèn)”等三個商標,分別于1998年、2007年核準注冊。2011年6月10日,源利公司向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撤銷上述三個商標注冊的申請。2013年11月25日,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三個爭議商標皆予以撤銷。
李金龍與金禾米粉廠不服裁定,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三個一審審判中,都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李金龍與金禾米粉廠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審理后,駁回了三個案件的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案件爭議焦點
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
(一)爭議商標是否屬于《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的情形。
在本案中,爭議商標為“湖頭鎮(zhèn)”、“湖頭”,并非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號,因此,并不屬于《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的情形。且湖頭鎮(zhèn)為福建省安溪縣下設的村鎮(zhèn),并不屬于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劃的地名,在“湖頭米粉”成為地理標志產(chǎn)品之前,若只考慮這一點,將其作為商標,是沒有不妥的。
(二)爭議商標是否屬于《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的情形。
通過查閱資料可知,“湖頭米粉”是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zhèn)的傳統(tǒng)特產(chǎn),因此“湖頭”或者“湖頭鎮(zhèn)”在米粉等相關商品上的注冊或者使用無法起到區(qū)分商品來源的作用,不易使消費者將其作為表示商品來源的標志加以識別,缺乏應有的顯著特征,不得作為商標注冊。
三、裁判結果
對于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也全部予以認同,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對于該案件的裁判結果,雖然在說理及邏輯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1.對于爭議商標是否違反《商標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一審判決書只有寥寥數(shù)語,只說明了不屬于,并未說明不屬于的理由;2.對于爭議商標是否與李金龍、金禾米粉廠形成一一對應關系,一審及二審判決書都未進行解釋,只闡述了證據(jù)不足,并未就如何不足、相關公眾知曉程度等進行說明;3.一審及二審判決書,對于案件時間線的說明不夠明確,稍有混亂,尤其是源利公司提供的證據(jù)及后續(xù)審查部分;4.在判決部分,幾乎沒有用到有關地理標志保護法規(guī)中的規(guī)定,也沒有明確地提出對地理標志的保護(當然,這與我國的現(xiàn)行立法及司法實踐有關)。但是,整體的判決內(nèi)容以及適用法律、判決思想都是正確的,體現(xiàn)了保護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商標的顯著性、打破壟斷等《商標法》所追求的價值。
分析這起案件的起因,就是因為在先的地名商標與在后的地理標志發(fā)生了沖突,而這類沖突也是保護地理標志產(chǎn)品實踐中最為突出的一類。近些年來,類似的案件層出不窮,如“沁州黃小米案”、“金華火腿案”、“東阿阿膠案”、“白蒲黃酒案”等典型案例,更是引起了廣大法律人士以及社會公眾的關注。
四、地理標志與地名商標的沖突
(一)地理標志與地名商標沖突的表現(xiàn)
地名是公共資源的一種,地理標志具有權利共享性,地名商標則屬于商標所有人專有,具有壟斷性。很多的地理名稱既符合申報地名商標的條件,又符合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申請條件,此時就出現(xiàn)了壟斷性和共享性存在于同一個客體上的情況,由此引發(fā)了不同權利主體之間的沖突。
實踐中主要有四種沖突表現(xiàn):
1.在先注冊地名商標與地理標志的沖突,如本文中的“湖頭米粉”案。
2.在先注冊地名商標與未注冊地理標志的沖突,如“阿瓦提縣紅寶石”案。
3.在先地理標志與在后地名商標的沖突,如“鄧村茶葉”案。
4.多個地理標志近似沖突,如“陽澄湖大閘蟹”案。
五、地理標志與地名商標沖突的解決建議
(一)堅持時間在先,權利在先原則
堅持按照時間在線,權利在先的原則,一個標記是按商標保護還是享有地理標志權利唯一的決定因素是申請時間的先后,如果含有某個地理標志的標記被先于注冊為商標,那么它就會被按照商標法來進行保護,或者某個標記己經(jīng)注冊為地理標志,就不應當再接受將其注冊為商標的申請。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將已經(jīng)注冊的標記錄入檢測系統(tǒng)并在部門間共享,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查詢,這樣就避免重復登記,從根本上減少沖突的發(fā)生。
(二)完善地理標志保護立法
1.修改《商標法》第十條。
地名是由地域內(nèi)的社會大眾共同享有的一種公共資源,不應當被某一企業(yè)或者是個人壟斷使用,所以應當盡量的防止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即使是像鎮(zhèn)、村級的地名也不可以被作為商標注冊。因此,對《商標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應當擴大到所有的行政區(qū)域,并且增加一項規(guī)定:含有地理標志的地名商標注冊權人無權禁止他人對該地名的正當使用。
2.修改《商標法》第十六條。
應當將《商標法》第十六條改為:“商標中有商品的地理標志,而該商品并非來源于該標志所標示的地區(qū),誤導公眾的,若商標在地理標志注冊之后申請注冊,應不予注冊并禁止使用;若商標在地理標志注冊之前善意取得注冊的則繼續(xù)有效,但該商標的許可或轉(zhuǎn)讓會造成不良影響的,不得許可或轉(zhuǎn)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