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璇 孫喜鳳 柳紅燕
摘要:漢獻帝9歲即位,40歲被迫禪讓皇位,在位31年,在位時日著實不短。尤其是在曹操、劉備、孫策三大實力中頑強生存,可以說他是一位有頭腦的皇帝。然,他卻是被后人所不齒的,不僅是因為他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更是因為是他親手終結了漢朝政權,是亡國之君。那么,漢獻帝劉協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他又在三國的歷史中扮演什么地位?又怎樣的貢獻?
關鍵詞:漢獻帝 歷史 傀儡 貢獻
漢獻帝劉協,一直以“少年皇帝”、“傀儡皇帝”、“東漢的亡國皇帝”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眼前。一些小說家或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或為了文學藝術效果,將漢獻帝或丑化,或忽視,從而凸顯三國各家英雄的爭鋒奪霸,以至于后人像是帶著有色眼鏡一樣將“愚昧窩囊的亡國皇帝”的標簽相傳千年。復旦大學姜鵬老師曾在《百家講壇》中這樣評價漢獻帝“他是集孝悌、仁愛、寬慈、聰慧于一體的皇帝”。范曄在《后漢書》中曾說:“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這大概就是生不逢時的悲哀吧。
一、少年漢帝的寬慈與聰慧
公元194年,漢獻帝14歲,這一年董卓早已身死,其部下打著復仇旗號打動叛亂,長安城內可謂兵荒馬亂,雪上加霜的是四月至七月旱災爆發,谷價騰貴,一斛谷值錢50萬,長安城中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事件。漢獻帝決定開倉放糧,然,責任官員侯汶監守自盜,每天仍然有很多人餓死。劉協對侯汶產生懷疑,但并沒有對其進行私下質問,而是召開御前會議,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兩盆,證實是侯汶監守自盜,令其辨無可辨。侯汶貪污官糧、期瞞皇帝、禍國殃民被判死刑毫不過分,之后長安城中饑民終于得到了救濟。①這不僅體現了漢獻帝極大的政治智慧,同時也表現了其對于混亂局面的穩重和面對下屬的氣度。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敵多擊敗袁紹,奠定了北方統一的基礎,但真的只曹操是勝利者嗎?通過復旦大學歷史教授姜鵬講解可知,荀彧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漢獻帝結束軍閥割據的混亂,實現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漢獻帝以曹操為棋子,下了一盤統一北方的大棋。在大大小小的交鋒中,荀彧則是自己力量的體現。由此很多史學家得出結論:只有漢獻帝加曹操的組合才能打贏官渡之戰,也只有漢獻帝加曹操的組合才能統一北方。
對此我深以為然,史書上記載的漢獻帝在建安年號之前的日子是在董卓原來部下的監視中,是不知明日生死的惶恐,②所以我認為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中的主角漢獻帝不一定是被迫,而是雙方合作的一出大戲。至于為何是曹操,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孫策憑借長江天險而固守,劉備憑借“光復漢室”而感召天下,天下勢力各有優勢。曹操身為宦官之后,身份卑賤,在各方勢力對峙中,毫無優勢,漢獻帝的到來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方便自己統一北方,光復漢室的目的;第二,一方面獻帝身為帝王之軀被迎接到其都城,可以受到禮遇,而劉備作為漢獻帝劉協的皇叔,和混亂局勢下一方勢力的代表,是不會對漢獻帝有應有的敬重,甚至可能會因為輩分關系,漢獻帝反而需要討好劉備。另一方面,假如光復漢室的目的達成,皇帝只有一個,而那個人必然不會是劉協,甚至最后很有可能不再有他的容身之處;事實證明,漢獻帝東歸洛陽,與曹操合作,穩定了北方局勢,過了二十四年相對穩定的生活。最終退位安居于山陽,公元234年去世,享年54歲,被魏國君臣給予“漢孝獻皇帝”的謚號
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去世,十月漢獻帝禪讓皇位于曹丕。可以說,是漢獻帝親手了結了漢王朝,千百年來遭后人唾罵。那么漢獻帝真的要因此承擔東漢滅亡之責嗎?
公元190年,漢獻帝被董卓脅迫遷都到長安,皇帝和朝廷被劫持,漢帝國從此也就陷入了地方勢力割據的混亂局面。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這樣評價漢獻帝:“漢獻帝并不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之所以在他手里終結東漢一朝,是因為他只不過是一空頭皇帝而已。”漢獻帝費勁千辛萬苦回到洛陽,但是洛陽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他想要重整漢室江山和曹操合作,而曹操也開始了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許昌朝政發生危機⑦。曹丕首先感受到了危機,不經漢獻帝的程序,擅自繼承王位。由于曹丕無法像曹操那樣維持與漢獻帝之間的良好溝通與合作,曹氏屬臣提出讓漢獻帝禪讓皇位于曹丕。漢獻帝為了北方百姓安定統一的局面,最終決定禪讓皇位給曹丕。這是史書上第一次記載的皇位禪讓。⑧這次禪讓完成了漢魏政權之間的和平過渡,漢獻帝退位后被封為山陽公,領地山陽⑨。并且魏朝給予了漢獻帝三條禮遇:第一,在漢獻帝領地內奉行漢朝正朔;第二漢獻帝仍然可以用天子的禮儀來祭天;第三,漢獻帝可以不向魏朝皇帝稱臣。而漢獻帝死后以天子禮儀下葬,魏明帝曹睿親自穿素服,為漢獻帝發喪致哀。具記載,從漢獻帝與曹丕的禪讓算起,歷史上共有13次皇位的禪讓。雖然最后保命的有兩人,但是像漢獻帝這樣生前生后都享受到這樣高榮譽的絕無僅有。這說明當時的人對于漢獻帝的歷史貢獻是有共識的。這說明,漢獻帝不僅沒有加速漢朝的滅亡,反而延長了漢朝的時間。
二、不負蒼生的獻帝退位生活
中國歷史上四百多位皇帝能擔得起“不負蒼生”評價的皇帝不多,成功奪取皇位的皇帝,不一定做過歷史貢獻;創建過豐功偉績的皇帝,不一定一輩子沒做過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但我認為漢獻帝無愧于“不負蒼生”四個字。而這樣一位仁慈、智慧的皇帝,退位后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漢獻帝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后,居住在山陽城。他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雖當過窩囊皇帝,卻變為稱職“郎中”,身融入田園山水,心遠離深宮重樓,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焦作一帶的民眾為了紀念他,形成了許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O].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
[2]陳壽.《三國志》[O].中華書局,2005
[3]羅貫中.《三國演義》[O].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王夫之.《讀鑒通論》[O]中華書局,2018
[5]司馬光.《資治通鑒》[O]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