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要: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經開展法治社會的建設,并且不斷的重視各項法律法規在我國的重要地位。當前違約責任制度是我國合同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并且對于以往的合同簽訂雙方在有可能違反合約的方面進行各項內容的補充和完善。因此本文將通過對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制度進行初步的研究,旨在探討當前合同法中的違法責任制度對于簽訂合同與擬定合同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合同法 違約責任制度 內涵
一、違約責任的內涵界定及其歸責原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行業都需要簽訂大量的合同,因此當前我國十分重視違約責任的界定明確,進而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違約責任在的當前的法律條款中主要指的是對于簽訂合同的甲乙雙方中,有一方違反了合同里面的條款導致相關的人員的權益遭受損失的責任界定。對于一些法律方面較為完善的國家來說,他們認為對違約責任進行具體的明確實則是對其進行相應的補救,但是在當前中國的法律中認為這是對于違反合同的人需要承擔的責任與債務。中國認為違約責任制度是保護合同雙方相關權益的重要措施,與合同中應該要履行的義務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因為合同的簽訂會使得雙方都需要承擔合同里面的條款,這也是為什么會產生違約責任的主要原因。因為無法及時履行合同里面的條款導致相關的人員權益受損,進而需要通過相關的法律來保護受到損害的一方的合法權益。當前我國要求合同簽訂的雙方要明確好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進而促進合同的有效性。
當前我國的合同法對于違約責任進行了具體的界定,并且對于如何實行也有了明確的規定,根據合同法我們可以了解到違約責任分為需要承擔責任以及無過錯責任兩種。需要承擔責任的情況是指相關的一方由于自身原因使得另外一方權益受損,無過錯責任指的是由于天災人禍引起的無法及時履行合同的責任。
二、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制度
2.1 違約責任的種類
合同法中主要包含五點違約責任制度。第一方面是預期違約。預期違約又可以分為能夠履行卻不履行以及拒絕履行兩種方式。在我國,由于對其分類沒有具體明確,因此,在具體的應用中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其次是不履行違約責任。不履行違約責任,也就是說相關的違約人完全不履行自己的責任,通過他們的態度,可以分為在開始不履行后期履行以及完全拒絕履行兩種方式。第三是延遲履行。延遲履行,也就是在合同履行期達到的時候沒有履行自己的債務,既包括債務人延遲履行,也包括債權人延遲履行。而根據合同法的有關內容,債務人延遲履行需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而債權人如果有正當理由可以接受,無正當理由則拒絕接受。一旦侵害到債務人的權益需要依法承擔自己的責任。第四是不適當的履行,也就是說相關的人員,雖然有履行相關的責任義務,但是在履行的過程中沒有達到相關的質量,使得對方的權益受到侵害。第五則是其他的類型的違約行為,也就是說,除了上述的違約行為以外,債務人沒有通過合同內所規定的條約履行自己的債務,比如履行一部分的債務沒有完全履行,采用的方式不當,履行的地點不當。
2.2 合同法中的責任制度免責事由
所謂免責事由,指的是相關的人員在違反簽訂的合同中的一些事項需要承擔的責任但是卻不需要履行自己的違約責任的原因。一方面包括法律規定的相關事由,一方面是合同簽訂雙方約定好的事由。從法律角度出發,在履行責任的過程中,如果因為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比如說自然的災害以及社會上的暴動等等導致的相關事件則可以免除自己的責任,但是出現某些情況即使有法律規定的時候,如果說發生天災人禍也不能夠免除自己的責任,比如車禍導致客運車輛中產生人員上完等等。其次是債權人的過錯,如果因為債權人的原因使得另外一方無法及時履行自己的責任義務,那么債務人不需要負責任,如果說自然損害標的貨物債務人也可以免去自己的責任以及債權人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導致損害繼續擴大,債務人也可對擴大的部分進行相關的免責。
2.3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
當前,在違反合同的過程中,很多人會采取繼續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者是采取相關的補救措施,減少自己的違約責任,并且在合同法中也沒有明確對采取補救措施,所以這兩種措施是不符合合同法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情況中承擔違約責任,一方面可以通過支付自己的違約金來進行承擔,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違約所造成的損害的金額進行承擔,通過這兩種方式承擔自己的責任。
三、小結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不斷重視法制的發展,并且要求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在合同法執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保護債務人和債權人雙方的合法權益,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制度,明確有助于使得債務人明確自己的責任,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在當前相關的人員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補充并完善好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制度,為市場的穩步運行提供一定的法律法規借鑒。
參考文獻
[1]熊昱涵. 淺談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4):57-58.
[2]崔建遠. 合同法應當奉行雙軌體系的歸責原則[J]. 廣東社會科學,2019(04):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