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摘要:對于文學發展相對滯后或者缺乏地緣優勢的研究者來說,地方文學的研究反而更具優勢和價值。本文試圖以“明代保山張氏父子研究”為例,從地方文學研究的價值進行探析,分別從梳理地方文化發展脈絡,推動地方文化發展;以詩證史,補充正史中的不足;展現地方文學創作實績,推動地方文學史與創作成果的研究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更多的研究人員參與地方文學研究。
關鍵詞:地方文學研究;明代保山;張氏父子;價值
中國文學博大精深,所以古外今來的文學史著作,沒有哪本能做到全面透徹的分析與兼容并包的論述。對于研究者來說,中原主流文學的研究需要諸多有利條件。例如,需要研究者具備系統全面的古典文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累積,需要研究者對研究命題進行窮盡式的資料收集,這一點尤其制約文學研究的成果,因為開展此項工作,需要周圍配備綜合性圖書館、研究所、檔案館等機構以獲取所需材料,需要有相關的學術團體或個人能提供一定的研究方法、學科理論或者技術支持等等。也就是說,需要一定的地緣優勢。這些對于文學發展相對滯后或者缺乏地緣優勢的研究者來說,相對困難。除此之外,中國文學中重要作家及作品的研究成果趨于飽和,也是需要正視的問題,督促著廣大研究者需將研究視角轉向更為廣闊的地方。所以,現在,已經有很多研究者自覺地轉而關注地方文學研究,并越來越多的從中發現了中原主流文學界尚未觸及到的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本文以“明代保山張氏父子研究” 為例,來具體分析一下地方文學研究的價值。
1、梳理地方文化發展脈絡,推動地方文化發展。
進行地方文學研究,必定需要進行地方文化發展的探析,這本來就是地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名人往往會參與一些地方事件,或在某些方面有所作為,也成為我們探究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風俗民情的重要考量。張氏父子從先祖一代戍滇時,本為衛籍(即軍籍),但是明代衛籍主要由長子繼承,其他子女可以做其他方面的發展,再加上朱元璋時期就加大了邊疆地區的文化教育的力度,張家自張志淳父親張昺一代便走上了讀書的道路,這也成為我們研究明代邊疆地區文化發展的最有力的佐證。對張氏父子生平、年譜的研究,也使我們對明代時期社會中宦海沉浮、民生疾苦的社會現實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對明代針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石禍”等重要歷史事件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也看到楊慎戍滇后終生未得大赦的悲涼及他戍滇期間對云南文化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些都是地方文化研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2、以詩證史,補充正史中的不足。
中國的文學中不乏針砭時弊、關心民生的作品。這些作品本身具有特色,同時還有以詩證史的重要作用,很多歷史事件或野史得以通過這些文學作品得以保留,極大地彌補了正史的不足。朝廷史官在撰寫史書時,常常要考慮統治階級的地位與利益,所以很多問題不能秉筆直書,于是很多歷史事件并不能進入到正史之中。文人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常常是對自己所聞所見所感的記錄,經過藝術加工后,某些正史中無法記錄的時間卻在文學作品中得以保留。張氏父子的作品就集中體現了文學的這一重要貢獻。張含的詩中多有記錄“石禍”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寶石謠》,楊慎稱為真詩史也,并寫作《寶井篇》與其呼應,成為反映明代永昌社會現實的雙壁。張志淳現存的《南園漫錄》(十卷)是隨筆式的雜談,卻記錄了很多重要的史料,有很多精當的辨析,例如對云南漆齒、金齒、銀齒的辨析;對教育讀物《千家詩》、《古文珍寶》在明代社會的流傳情況等的研究,都足以補史之不足。張志淳的《南園漫錄》也因此得以入選《四庫全書》,成為云南明代唯一入選的文學家。張合的《宙載》(二卷)記錄的也都是交游期間、為官期間隨筆式的所見、所聞、所談,“大之朝廷憲典、人物名器,小之耳目習常、閭閻技術,言言根極理奧,可以挽事態,可以淑人心,可以參往軌,可以范來學”⑵文卷七P10,,文學作品證詩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
3、展現地方文學創作實績,推動地方文學史與創作成果的研究。
通過研究,梳理出的張氏父子的創作成果極其豐富。張志淳著有《南園漫錄》(十卷)、《南園續錄》(十卷)、《謚法》(二卷,又稱為《宋明謚法》)、《南園集》(六十卷)、《西銘通》(一卷)、《永昌二芳記》(三卷)、《春園詩》等;張含著有《春園詩》、《張子小言》、《禺山詩》(四卷)、《吟遂卷》、《貴精集》、《乙未吟》、《艱征集》(一卷)、《張愈光詩文選》(八卷)、《禺山文》(即《禺同山人文集》)、《禺山癸卯詩》、《遁野荒音》、《張禺山戊巳吟》、《張愈光近稿》(即《張子近稿》)、《潏艇靄乃》、《禺山律選》、《張氏集》、《張含詩集》(四卷)、《鐵橋詩選》(一卷)、《張氏詩文選》、《張禺山先生詩選》、逝世前還留無題詩一首;張合著有《賁所詩文集》、《臺閣名言》(六卷)、《宙載》(二卷)等。另外在《永昌府文征》和其他諸如《升庵著述序跋》中,還有張氏父子三人的很多散見的文章,其中多是描寫地方風物的作品,是地方文學創作的典范之作。張氏父子三人的作品中,有的雖然已經亡佚,但是能展現保山,乃至云南的文學創作情況,以及對后世其他作家及作品的影響,應當成為云南地方文學研究中的一個命題,開展相應的學術研究。
綜上所述,地方文學研究的開展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其中的諸多問題。一是要注意資料的挖掘,增強保護意識;二是要注意與主流文學的交互融合,避免在研究過程中出現閉門造車的情況;三是要注意對地方文學地位的判定,不宜壓制,也不宜拔高,要秉著客觀、科學、嚴謹的態度;四是地方文學研究還缺乏一定的團體與科研成果支持,還處于發展階段,不可操之過急。但是,地方文學研究是地方研究人員的寶藏,挖掘得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只要方法得當,就一定能出好的成果。作為地方研究人員,有義務主動涉獵這些領域,在能力所及的地方,豐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永昌府志(雜紀志·軼事)〔M〕.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版.
(2)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M〕.昆明:騰沖美利公印版,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
(3)張福三主編.云南地方文學史(古代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春龍,江燕點校.新纂云南通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孫秋克.明代云南文學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