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摘要: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素材是來自于生活的,但是這些生活中的素材需要通過藝術家的篩選、構思、再創造才能形成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藝術高于生活。這些藝術作品一方面能反映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另一方面觀眾在欣賞它的同時又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所以藝術又是對生活的還原,這個升華的過程就是“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
關鍵詞:藝術與生活、畢加索、格爾尼卡
“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是一句在藝術史中常常提起的話,徐冰就曾說過:“我最初的藝術態度,或者對藝術的理解,我覺得是帶有核心性的,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核心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為什么高于生活?藝術怎樣還原生活?對此我的理解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素材是來自于生活的,但是這些生活中的素材需要通過藝術家的篩選、構思和再創造,才能形成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說藝術高于生活。然后這些藝術作品在一方面能反映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與感受,另一方面觀眾在欣賞它的同時又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所以藝術又是對生活的還原,這個升華的過程就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還原生活”。
以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為例,它展現的是德軍轟炸格爾尼卡小鎮的場景,使人們產生對戰爭的反思。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為,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在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在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尸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只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我們在欣賞這幅作品的時候,可以從左至右將其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斗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只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征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著戰斗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贊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在構圖上,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于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夸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于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于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所以說藝術境界的構成源于現實,而又不同于現實,藝術境界就是一種心境,而藝術境界的提升就是畫家對人生哲理及生命意義的追求和發現,幽妙的境界是洗滌世俗的塵埃,在寧靜的蘊涵中孕育著對人生和對世界的一往情深,既超脫現實又詩意的返回人生。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藝術作品就是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對生活中的事物濃縮并加以提煉,把一些生活中的東西做的更純粹,更極致,使其高于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生活,這就是“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
參考文獻:
[1](法)丹納(H.A.Taine)著;傅雷譯. 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2] 張國凱.畢加索名作《格爾尼卡》解析及藝術探源[J].美術大觀,2013(01):53.
[3] 于軼文. 藝術源于生活[D].中央美術學院,2013.
[4] 徐冰著. 背后的故事 徐冰“背后的故事”評論集+影像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