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群

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如今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占領著科技的前沿地位,中學信息課程順應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走進了中學生的課堂。2018年1月,國家發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立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求關注學科特征,建立學科大概念;要求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特征和社會發展需要設計課程內容,培養合格的數字化公民。然而,由于信息技術產生的時間較短,自身又具備復雜性和多變性,在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難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產生一系列問題。本文,筆者針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任務,分析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提出自身的思考和意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研討會的目的與任務
統一課程認識: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學生數字方面的勝任力
“勝任力”這個詞在英文中一般用competency來表示,以前說到“素養”,我們一般會用literacy,這個詞更多的是表示自我發展。近幾年,在歐美語系中,competency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未來人才的發展除了要具備自身素養外,還需要具備一些競爭力,這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在競爭的行業中勝出,最終取得成績。
在信息化時代,數字方面的勝任力對所有年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歐美頒布了許多這方面重要的國家級政策,如“編程一小時”運動、歐洲數字素養計劃等,各國也都頒布了提升中小學生這方面能力的政策。而數字方面的勝任力有一部分是由該專業的課程來承載的,另外一部分需要所有學科共同來承載,還有些甚至需要整個社會來共同承擔。
搭建交流平臺:專家前沿引領、一線經驗交流、優質資源介紹
我們國家經過40年改革開放,校園基本硬件裝備上的差距在逐步縮小,更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軟件方面,特別是師資、意識、觀念等。而且,更多硬件裝備上的差距,本質上還是觀念的差距。所以筆者認為,只要想做,農村的學生也能學好編程、學好信息技術。
共商學科建設:教師如何培養、評價如何進行、實驗室如何建設
信息技術這門課目前沒有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教材局目前正在調研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這次課標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不再是零起點,因為現在高一的學生不可能在信息技術方面還是零起點了。那么,教師該怎么培養?每一次課程改革一定會給教師帶來挑戰。現在國家開始提出去分數化,想要改變唯考試論、唯論文論等問題,筆者覺得這是對整個教育界提出來的,教育的關鍵是怎樣評價學生、評價學校、評價教師。
另外,學校實驗室的建設問題也很重要。中西部地區很多學校的應試教育痕跡明顯,越好的學校,學生的動手時間越少,更多時間花在應試環節上。特別到了高中之后,很多學校的實驗室是用來應付檢查的,平時基本不用,學生把實驗結果背出來,因為高考不考實驗,所以不需要去準備。如果我們能夠把實驗室建好,讓更多學生能夠在實驗室里待得更久一點,那么也就能夠反過來改變評價了。但是,實驗室怎么建?建好以后,教師如何才能用得好?在體制機制、管理時間上,怎么能把學生在實驗室的時間保證出來?這些都是問題。
建立互動機制:大學教師、教研員、一線教師如何建立交流機制
基層教師參與討論交流的活力一直令人大為驚嘆,這說明一線教師的呼聲很大,他們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希望得到教研室領導、課標組核心成員、科學家、協會領導等專家的答疑解惑。
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中的問題
2018年1月,國家發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建立學科核心素養,注重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求關注學科特征,建立學科大概念;要求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特征和社會發展需要設計課程內容,培養合格的數字化公民。
如何更好地做好小學、初中和高中的銜接
核心素養的落實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中和小學的抓手在哪里?學習要求是什么?如何實現和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的對接?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怎么來進行計算思維、素質素養、編程等方面的訓練?小學、初中如何調整信息技術教育內容,使之能向上承接高中學習要求?例如小學和初中學生如何體驗人工智能,承接“高中人工智能的學習”?由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不再是零起點,這必然使得小學和初中的信息技術內容發生變化,從而銜接高中教育。
如何確保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落實在教材中
目前高中有五套全國通用教材在編,加上筆者目前正在編寫的上海信息科技教材,全國共有六套教材在同時進行編寫和參與評審。(如下圖)理想狀態下,這六套教材將在今年9月陸續實施。筆者編寫的這套信息科技教材希望能在一個盡可能的信息化環境下來上課,如果是在課堂中上,應該給每個學生配備一個平板,如果是在實驗室上,那么所有實驗室都需要重新設計。現在也要求每一門課要確定其在實驗室中的課時,例如一門課有36學時,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學時是必須要在實驗室環境中上的,還有多少學時是必須要在機房上的,還有多少學時是在傳統教室中上的,但要給每個學生配置一臺平板電腦。這對整個上海高中的硬件裝備提升要求也是很高的,有些高中可能還需要改造一下帶寬、網絡、內外網的連接等,才能承擔起幾個班級同時開課的情況。
如何應對教師教學能力不強的問題
上海曾參加過兩次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都獲得了全球第一名。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舉辦的大型國際性教育成果比較、監控項目,以紙筆測驗的形式測量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末期15歲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從而了解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PISA的測試結果在很多國家受到高度重視。比如,2001年PISA公布結果,在參與測試的國家中,德國學生在三個方面的測試分數都在OECD的平均分之下,與芬蘭、挪威、英國等歐洲國家相距甚遠。這一結果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德國政府開始實施教育改革。芬蘭在2000年、2003年的測試中,均取得了最佳的總成績,這在國際上掀起“芬蘭教育研究熱”,各國教育專家紛紛探索芬蘭取得高質量教育的原因。
繼PISA測試后,上海也是中國內地首個參加TALIS項目的地區。TALIS是國際教師教學調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項目的縮寫,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發的調查項目。TALIS從2008年開始首次調查,從學校教師和校長的角度發現不同國家或地區教育體系表現差異的根本原因,了解教師是否做好了迎接教育轉型的充分準備,幫助參與國和地區學習、借鑒他國先進的政策制定方法,進而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
上海的師資在全世界都被認為是非常好的。在2016年TALIS評價中,在教師隊伍方面,上海教師學歷水平高,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初中教師達98.5%;上海教師專業準備充分,在學科內容方面準備充分的達97.9%,在教育教學方法方面準備充分的達96%,顯著優于TALIS國際平均水平93.9%和89.7%。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上海初中學校教師入職培訓和帶教活動全覆蓋,99.2%的學校向教師提供正式入職培訓,100%的學校提供帶教活動,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分別為80%和70%);上海學校帶教活動最精專,帶教教師的主要學科領域與被帶教教師的完全一致,遠高于國際均值69.5%。但上海有一項指標得分非常低,即鼓勵學生用ICT(信息與通信技術)來完成項目或作業。2016年的數據顯示,僅有15.2%的上海教師經常讓學生使用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完成項目或作業,而國際的平均值為38%。這實際上也給上海甚至全國的教師敲響了警鐘,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肯定不可能去遷就那些無法勝任新時代、新信息技術環境的教師。
(本文根據第十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研討會專家報告錄音整理,有刪節)